撰文/ 王晓晶、杜晋华、白郁虹 编辑/ 白郁虹
打着“聚焦当前医患关系矛盾”旗号的电视剧《心术》在四家卫视闪亮登场,因话题敏感,该剧在筹备之初就曾引发广泛关注。医患关系的纠结话题,在相关社会新闻报道屡见不鲜的风口浪尖,以连续剧形式被推到公众面前。为医生正名?美化医患矛盾?隔靴搔痒、避重就轻?曾写出《双面胶》《蜗居》等多部话题剧的作家六六,再次推出争议剧《心术》。令人欣慰的是,《心术》并没有刻意回避矛盾话题,而是试图用一种温柔的语气去解读,虽然它还有不少常识性错误,看起来也并没有美剧那么酣畅淋漓,但作为一部不太主旋律的中国式医疗剧,《心术》还是完成了它自己的使命。
《心术》 温情比解恨更重要
很多人对热闹开播的《心术》大都抱着如下期望——揭露医疗黑暗,直面医患矛盾,最好再揭开中国医疗剧的新篇章。可没看两集,巨大的心理落差就在小胸口上形成了——哪有什么黑幕呀?哪有什么快意恩仇呀?哪有什么扬眉吐气呀?剧中这轻松调侃的风格,处处为病患思虑的医护人员,是否将我们这些“弱势群体”心中高高在上、风雨无情的医院给美化了?
关键词1 医患关系
直面尖锐话题,关键时刻避重就轻
面对《心术》“为医生正名”“站在医生的角度去表现医患关系”的指摘,编剧六六曾回应说:“医生和患者相比一定是患者的数量大,医生有700万,中国有13亿人口。作为患者的感受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对医疗环境的不满,对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公,还有对医生的不信任。但是,你知道医生在你对面坐着时他们是什么想法吗?没有一个人去展现。于是这个隔阂永远存在,你一方面觉得他们高高在上不好接近,一方面又觉得他们灵魂低下不可信任。这个故事播出来以后就告诉我们,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正常的人。”
所以,当观众带着这样一种被矫正的心态继续看戏时,也许会平和很多。你会发现,《心术》其实并没有像大量的主旋律电视剧一样回避矛盾——医生收红包、拿回扣等猫儿腻,药品贩卖背后的利益,医疗资源的匮乏,手术致死产生的医疗纠纷,医疗改革的迫在眉睫,包括各种走后门、排长队、发牢骚、打群架的患者白描,看起来都是真实的。只不过《心术》在叙事过程中试图用一种温柔的语气讲述医院的那些人、那些事,而不只是会令医患矛盾更加激化的“解恨式”“过瘾式”表达。
不过,这样的温情视角在关键时刻和关键问题上显得无力。这尤其表现在大段的宣传式台词和桥段上。张嘉译饰演的刘晨曦有很多说教式的语言,不走寻常路的霍思邈也不例外地做起宣传工作,一位观众甚至调侃称:“最怕各位主任领导们出现,那简直就像在背教科书一样,‘神马’好钢用在刀刃上,好钱用在救命上之类的,无比生硬地对外宣讲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我们能够理解医生的委屈,但这也太美化了吧?想指望一部带有宣传意味的电视剧来缓解医患关系只是隔靴搔痒和美好幻想。”
关键词2 台词表演
犀利幽默,集“六六出品”之精华
抛开医疗剧的沉重外壳,剧集的幽默叙事还是可看的,六六在家庭剧上的功力保持水准,不少“亮瞎”双眼的台词在吴秀波(微博)、海清(微博)等人的活泼演绎下,显得趣味横生。六六还发飙过,因为就这样还是被各大卫视删减过的版本呢。
吴秀波饰演的医生霍思邈是最大亮点。在开播前,片方一直大造吴秀波“转型”新闻,称其在戏中是个风流医生,油嘴滑舌,与海清饰演的美小护斗嘴是剧中看点。六六也表示,霍思邈这个角色对所有男演员来讲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他很跳、很抢眼,既有狡黠、有私心和人性中的缺点,但作为医生又有“不容许病患活在黑暗中”的救死扶伤的闪光点,他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也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六六希望他是现代医生的代表。果不其然,第二集穿着低胸背心以潮男形象登场的吴秀波不负重望,上来就搭上了VIP病房的女演员,展开了一场以泡妞为目的的治病救人行动,但是在泡妞过程中,他也会把事先给女演员准备好的可以走后门的优先排号让给更需要帮助的急症者,也会在“带瘤生存和不带瘤生存的生命质量完全不同”上与同事争得不可开交,而绝不仅仅是为了拖延病患进而将女演员追到手。
有人说,白大褂之外,霍思邈是高层次的贫嘴张大民,荤段子讲得一本正经;穿上白大褂,拿起手术刀,他就像为医而生的人物。而与霍思邈形成鲜明呼应的是医院的另一抹亮色——海清版美小护。在《心术》原著中,美小护是一个戴着牙套的胖护士,穿梭于各大场景充当点缀角色,但电视剧版美小护戏份加重,不仅显得娇俏靓丽,嘴上功夫尤其了得,直闯办公室帮陷入医疗纠纷的谷超华医生与主任理论、跟吴秀波上演最佳“损友”实录、与上海男人进行一场“金牛配处女、豺狼配虎豹”的相亲试探,这个美小护俏皮机灵并且仗义正气,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
倒是“最有魅力的大叔”张嘉译的角色显得中规中矩。他饰演的刘晨曦是一个传统型的好医生,为人正直、医德高尚,却在生活中受着女儿肾衰竭的折磨,这种苦菜花式的角色一出场就是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好形象,反倒没给张嘉译留下什么发挥余地。
专访《心术》导演
杨阳(微博):现实够犀利了,我们不能再火上浇油
“举重若轻”是导演杨阳执导《心术》时对自己和手下团队提出的一点要求,可是如何做到举重若轻?很难。她推崇电影《入殓师》,不动声色,滋润心灵。当你看完影片,不会马上起立鼓掌,激动叫喊,而是坐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开。“我觉得这样的作品才是抚慰人心的。”
《心术》希望可以成为这样一部“抚慰人心”的作品。
“我们不是要站出来替谁挥刀乱砍,而是要为他们去表达,让悲伤的人得到抚慰,让感觉走投无路的人看到希望。”
“谁不会犀利?有时候看完病,我真想破口大骂。可是,当你端起这碗水时,你要非常慎重。对这么尖锐的社会矛盾,我们不能再火上浇油了。”
记者(以下简称记):《心术》最大的争议在于主创人员过于偏袒医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杨阳(以下简称杨):从主观上讲,起码是我,拍这部戏没有想过偏袒任何一方。我们都有过看病时遭遇的苦不堪言的感受,但当我体验生活,跟更多的医生交流,看他们工作时,我会慢慢化解。乃至后来我拍完戏,看过病,做过小的手术,也不是尽善尽美,差点憋死在手术台上,听到医生在旁边说无关的话,也没人管我,但事后我连一个投诉的想法都没有。我是希望让观众更多了解和理解医生,让他们知道医生就是我们普通百姓的一分子,只是当他们穿上白大褂时,他们有一种责任在,而这种责任是关乎生与死,特别重大。我力图通过这部戏,让观众把医生的方方面面都看清楚,他们也有跟我们一样的快乐、烦恼、困惑和悲伤,也会追名逐利,这部戏让大家看到真实的医疗环境。
记:《心术》的基调是温暖和传达希望的,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整部剧不够犀利。
杨:我觉得生活的现状已经够犀利、够残酷的了,真的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人命都出了好几条。那些患者做那些事情固然是不对的,但如果有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有人对他们的心理有抚慰,对他们的精神有关怀的话,我想很多人不一定做出那么绝对的事情。而那些牺牲、受伤的医生,他们又有多无辜。
对这么尖锐的社会矛盾,我们不能再火上浇油了。《心术》要把这些问题呈现出来,让大家更多地关注、讨论,而不是吵架,也不是站在某一方面的角度去宣泄,把对方批个体无完肤,弄得臭不可闻。我觉得关爱、抚慰或者给予温暖、宽容也是一种态度。
有些人说,你拍得一点不犀利。犀利嘛,谁不会犀利?我在拍这戏之前一样愤怒。有时候看完病,我真想破口大骂,想我要是拍一部戏,我把他们骂痛快了。但当你真的面对一部戏时,你要掂量它的分量,泼出去的这盆水是要让人彻骨的凉还是要把谁烫死?你是要把大家的火都拱上去,把医生骂得体无完肤?那样就好了吗?人家就服了吗?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会有锋利的看法,但你真的要端起这碗水时,要非常慎重。所以,拿捏分寸对我来说非常难。我也在思考,其实双方都很不容易,患者有非常悲凉的一面,真是求告无门啊,很多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任何关系,除了苦苦哀求,除了痛哭,没有任何办法,你看到他们时会跟他们一样欲哭无泪。
可你再看看里面,这些医生从早上8点到下午3点,连中午饭都吃不上。病人想骂他们就骂他们,他们不能回嘴。如果回嘴,双方可能就要动手。你只能挨打,不能打人。所以,作为创作者,当看到双方的生活时,就会想我要以什么样的态度传递给大众,这时候就要变得非常冷静。
记:包括在揭黑幕方面,《心术》只是蜻蜓点水,更多的是给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倒苦水的机会。
杨:黑幕已经够多了,亲戚朋友碰到的,网上的,都惨不忍睹、难以言说,各种千奇百怪,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还不够多吗?我觉得戏再编,也编不过生活吧,还有什么是比我们的生活更有力的素材呢?如果要看黑幕,我们看新闻,看网上消息,或者去医院蹲点,你能看到真正黑的东西。但一部文艺作品,应该尊重它的属性。我理解,我跟大家一样,觉得揭得不过瘾,骂得不过瘾,但当你站在创作者的角度,你过瘾了,但后果会是什么?想到这些,我觉得我不是要站出来替他们骂人,挥刀乱砍,真的是为他们去表达。
记:在中国,拍医疗题材剧确实需要勇气,还必须要格外小心,也就是你刚才提到的拿捏分寸很难。
杨:劲儿使大了不是,轻了也不是。大家费了这么多劲儿,投资方有这么大魄力投资,我们不能让它夭折了,一定要让它见观众。所以,拍的时候有些问题会回避些或者小心点。比如,在手术室里的调侃,我们尽量减少,把它挪到更衣室、休息室等其他环境。还有红包问题,很敏感,有些我们拍了两条,看审查播出时用哪一条,我们很小心,但小心不代表要弄虚作假,它表明的是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慎重。很多医疗片要不然拍得特别沉重,要不然拍得特别炫,我希望我们能举重若轻,紧接地气。
“看到最后再说我们偏袒谁?其实我们最终的心愿是向着患者的。”
记:霍思邈一出场就和女护士斗嘴,追求病患家属,各种风骚,各种卖萌,很多人会问他可以代表医生的主流群体吗?
杨:代表不了。他在医生团队里是非常有个性的人,不是医生的主流。
记:这样一个形象能让人信服吗?
杨:如果没有个性,大家会认为没有魅力,他既然是艺术形象,就应该有丰满和独特的性格。而且霍思邈不是完全脱离生活,脱离医生的生存背景。大家往后看,会看到一个真正的医生霍思邈,前面可能是帅哥、花爷,但到后面你会看到他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医生,该出手时会出手。我希望表达的是,人认识人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就像患者认识医生,我们普通人平常看医生,就是两分钟,幸运的时候你会遇到笑脸,多数时间医生是完全没有表情的,医生写的字你不认识,他说的话你可能也没听清楚,或者根本就没跟你说两句话,你还要排队、交钱、抽血、化验,所以你对医生的看法几乎都是抱怨。那么,观众认识医生的时间就这么短,我希望我们有三十几集篇幅,有十几天时间,可以多了解医生,到后面你的认识会不同,那时候再说我们到底偏袒谁?其实我们最终的心愿是向着患者的,希望我们有一个好的医疗环境,遇到好的医生。如果我们只是骂医生这个团队,把他们的自尊心和尊严感破坏了,他们有一天真的会破罐破摔,最后倒楣的会是谁?我们以后还能遇到好医生吗?所以,大家真的不要太互相仇视。
记:你觉得一部《心术》对改善医患矛盾,加强医患之间的信任,能起到多大作用?
杨:会有一定作用,生活中因为诊断发生的纠纷,因为态度发生的纠纷,因为手术发生的纠纷,因为住院环境不好发生的纠纷,因为医疗费过高发生的纠纷……我们都会在一部戏里涉及,《心术》是一个讨论的平台。我们想让大家看一看我们自己的医疗环境,这个医疗环境不只是医生,也有患者,也有体制上的问题。就像当年《牵手》,我费了三年时间才把这部戏拱出来,《牵手》播出后,大家说它一下推开了情感话题讨论的大门。《心术》也一样,虽然医患关系是一个比较棘手的话题,但随着《心术》的播出,大家也可以获得一个理性、公开讨论的平台。我相信以后的戏会比这部戏写得更狠,更精彩。但无论如何,《心术》推开了这扇门,它的勇气是非常重要的。
记:具体到拍摄细节,网友们一直在挑错,比如问为什么心脏病发作不请心脏科医生急救会诊?为什么患者死亡时,医生说的只是把仪器“撤了吧”,医生们都认为不合适,正常程序应该是宣布死亡时间。但据说为了真实展现生活,你要求,如果身边没有医疗专家在场就不拍看病戏。
杨:是,手术室是在真正的手术室里拍的,你要清楚手术室里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拍出来要让人看起来像手术室。我旁边一直有这方面的专家、顾问。如果他们不在我们身边,我真不知道怎么拍。每次我们做得都特别仔细,每个病例都要让医生挑出来。刚开始时,演员特别习惯地把CT片子举起来,指着片子说台词。我说:不行,赶紧让医生来看看。演员很有底气地说:没问题,台词全对。我说,不是台词,是片子拿得对不对?医生来了,说拿反了。很多觉察不到的错误,所以尽量避免。即使这样做,我相信肯定还会有很多疏漏在,我是有心理准备的,但如果一开始不要求那么严格的话,错得多少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