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羊城晚报:中国人的“戛纳状态”

  【戛纳手记】

  李丽

  这天去酒庄采访,租车公司因为前一晚超时驾驶,车被扣在西班牙。早上原定九点出发,法国人八点半才慢悠悠地通知中国主办方,导致剧组和记者在戛纳火车站空等三小时。司机迷路,车开了四个小时,有记者因为连日辛苦,睡眠不足,衣物不够,加上晕车和空腹,途中呕吐不止。到酒庄已是下午四点,大家必须争分夺秒。

  大雨,降温,室外发布会只能挪到室内。种种突发情况,令所有人都陷入焦灼状态。一位演员的宣传方跟主办方吵架,指责对方安排专访厚此薄彼。网站视频记者到处找光线明亮的拍摄场地,在雨中绕着酒庄团团转。酒庄老板则在一片嘈杂声中大声介绍自己的红酒,意图让记者回国之后做些宣传,众人在路上早已口渴,端起红酒便当开水猛喝……一片混乱中,只有各路演员的宣传人员目标明确,态度坚决,一个个抓住正茫然四顾的记者:“拜托,能采访一下我们的演员吗?”

  第一次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朱亚文(微博)说:“戛纳其实特别没劲。”这让我很吃惊,因为哪个电影演员不想来戛纳呢?他的理由很简单:剧组在路上走,都是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女朋友帮他拎包,他想帮忙,却被所有人阻止:“你在戛纳,注意形象!”朱亚文说:“其实谁管呢?根本都没有人认识我!如果不是为了工作,我早就走了。”郝蕾(微博)说,她对电影节没有感觉:“我跟工作人员说:看,人家的窗子是黄色的,墙壁是蓝色的,多好看!他们都说,你太奇怪了,怎么老看这些东西呀?”常方源受访时因为回答太正经,而被宣传人员呛声:“你不会说点有意思的细节吗?”于是她转而大谈裸戏和吻戏。

  郝蕾说,《浮城谜事》是在一种规定情境下凸显人性的故事。戛纳电影节,对难得有机会登上这个国际大舞台的中国电影人来说,更是一种“规定情境”。焦灼是一种普遍状态,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恨不能把记者都抓来采访是一种,让明星跟记者避不见面则是另一种。不见面,看似更能展现一种来惯国际电影节的超然,但这种高级姿态的背后或许只是隐藏更深的不淡定。两位冰冰都是赞助品牌的代言人,由此走上今年的红毯。她们都不接受采访,只是由工作室每日发通告,都是说在戛纳的红毯如何风光。虽然都说是来“度假”、“休闲”、“享受”,但怎么看还是焦灼———怕没人关注,怕版面被别人比下去,怕最后的宣传效果不够“国际”。才进电影圈的杨幂(微博)更令人生疑,先后传出“红毯被赶”和“拼错地名”两件“焦点新闻”,出尽风头。不少在戛纳的记者却很阴谋论地怀疑,两起负面事件其实是他们自己的刻意策划,“否则,她的新闻能超越周迅和成龙(微博)吗?”

  有网友说,戛纳成了中国电影人的“菜市场”,甚至有人说,戛纳快变成了“金鸡百花”。但其实,戛纳还是戛纳,中国电影人在这个大舞台的小角落里自娱自乐,实在不能影响到它分毫。只是,中国电影圈急于求名求利的焦灼状态,被明星、媒体以及这个产业在戛纳的各色人等带到了戛纳,并展现到了公众面前。不敢说这是谁的错,或许大家都有责任,正如娄烨(微博)解释《浮城谜事》的那句话:“所有人都是现实生活的同谋者。”

(责编: 山水)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