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舌尖上的中国》:因为遥远所以美丽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3日09:27  新京报微博

  这几乎是部让人很难忍心去批评,去吹毛求疵的纪录片。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思想、审美趣味上,它都已经是当下社会电视人能呈现出的最佳状态——它通过饮食所勾勒出的中国,也几乎是超越意识形态和地域、阶层差异乃至撕裂现状,而成为被国人普遍接受的价值共识。

  作为吃货,我是陈晓卿的粉丝。他在微博上“简单推荐”新制作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言称“今晚没事都看看吧”。基本上就可以断定这部片子是陈晓卿的得意之作,那句“不难看”,也颇为符合他外表谦和内心狂傲的个性。

  果然,这部七集纪录片一经播出,随即成为文化现象。在2012年5月的那些夜晚,有多少吃货在自家屏幕前徒劳地流着口水,或者愤怒煮碗牛肉面吞咽而下,以“报复”社会并安抚被现代化生活方式亏欠了的肠胃。虽然叙事、风格存在差别,但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还是深深打上了总导演陈晓卿的风格,这种风格熟悉他美食文章的读者不难体会,就是带着感情和敬畏去五湖四海奔一口吃食——填饱肚子的,永远是那些带着情感特别是亲情的乡土之味,岁月之赏。这些优点都在这部纪录片里放大了,甚至包括陈晓卿对身边人的那份深情厚谊,从他笔下一回回的京城饭局,转化成了《舌尖上的中国》那可能播不出来的第八集:制作人员表演与自我表扬相结合的幕后花絮。

  这几乎是部让人很难忍心去批评,去吹毛求疵的纪录片。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思想、审美趣味上,它都已经是当下社会电视人能呈现出的最佳状态——它通过饮食所勾勒出的中国,也几乎是超越意识形态和地域、阶层差异乃至撕裂现状,而成为被国人普遍接受的价值共识。对后现代主义者而言,这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控诉;对主流意识形态而言,它是爱国主义新表征,是对大好河山的礼赞;热爱西方文化者,惊诧于叙事者的视角的普世和国际化;而于传统文化论者,那个珍视家庭等价值,敬畏自然和传统的中国则是他们的理想国。于是,似可得出结论,面对撕裂现状,这个社会依然潜藏着共识。这共识,用五岳散人的概括,可谓“舌尖上的乡愁”。

  不过,无论是陈晓卿还是他的顾问如沈宏非,恐怕都面临着一个尖锐的问题:这个舌尖上的中国,真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中国吗?当午夜变成黎明,乡愁之梦远去,阳光还原现实。我们还要看到在美好餐桌的另一面,还有一场由苏丹红三聚氰胺甲醛瘦肉精重金属硫磺明胶组成的“味觉盛筵”。

  也许不必如此纠结,即便舌尖上的中国并非真正的中国,我们也不妨想象那个中国的存在,因为她实实在在潜伏在我们内心中,让我们除去习以为常,更有一番愿景存在。

  □谢勇(广州 教师)

  ■ 延伸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播完,一股“舌尖热”却刚刚开始。激情勃发的网友们开始在网上创作“舌尖上的母校”。尤其是《舌尖上的复旦》让人眼前一亮,这哪里是“舌尖”这分明是“江湖”,写得有滋有味,看得心潮澎湃。母校就在你的舌尖上。

  复旦:“黑暗的力量”

  全世界最好吃的肉夹馍在哪里?好吧,在西北。全上海最好吃的肉夹馍在哪里?欢迎光临孵蛋大学北区夜间加场。肉夹馍兄弟年岁不大,志气不小,刀功娴熟,煮义过人,最动人是不畏炉火,每个馍都亲手翻烤。最难得是成品,馍皮松脆,肉质酥嫩,汤汁淋漓,咸淡适宜,吃着吃着我就哭,读什么烟酒僧,高中毕业就辍学去学厨,现在说不定就开个肉夹馍连锁叫馍你人生(Money Life)了呢!

  ——傅踢踢(上海 文艺男中年、包容型吃货)

  人大:“钱包里的美味”

  人大,这个北邻海淀黄庄,西靠苏州街的小小校园,却拥有着其他高校望尘莫及的美食消费能力。这个仅900余亩的土地上,拥有着高校里最富戏剧性的美食价格。六块钱一杯的奶茶,七块钱一份的泡面,十五块钱一碗的羊肉烩面,十八块钱一斤的饺子。这种价格跨度让人大人走出校园后迅速融入了社会。而正因这绝妙的地理位置的馈赠,人大的周围汇聚了各种各样的餐馆,这些餐馆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唯一不变的,是人大人对美食的追求。穿越人大,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大人为何称母校为“吃不起大学”的故事。

  ——ant(豆瓣网友)

  北大:“宿舍的秘密”

  “舌尖”这个名字我不太喜欢,一听到“舌尖”,我就联想到“舌尖杀人”,进而想到可能是讲述好传闲话的中国妇女或者是文人因言获罪的故事,所以我们也在考虑是不是可以换一个字眼。由于这档节目又是我们燕园组织策划的,比如可以叫《燕园味蕾》啥的更好一点。我将在第三集讲述《宿舍的秘密》:介绍同学们克服用电限制,在宿舍利用电热杯、电饭煲做菜并把菜谱发到网上的故事。

  ——林二逵(豆瓣网友)

  清华:“两位数的食堂”

  与《舌尖上的中国》相仿,姊妹篇《舌尖上的清华》也将分为七集进行拍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说,相关工作计划将于猴年的马月正式启动,并向记者提供了整体的策划摘要。第一集《两位数的食堂》主要讲述建校以来,清华食堂的历史沿革,介绍从“一食堂”到“十五食堂”,从学生食堂到教工食堂,及这其中发生的合并、变迁和新生。

  ——天使大哥(独立思考的快乐码农)

(责编: sisi)
分享到: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