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雨果》:大师将是科学家也是艺术家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5日14:20  京华时报

  莫里哀和梅里埃是两个特别相似的名字,都是法国名人,都是戏剧大师,所不同的也许仅仅是时代赋予了他们各自的使命。或许更幸运的是梅里埃,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他是第一个真正驾驭摄影机,把光影变成魔幻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第一个推开电影工业大门,马丁·斯科塞斯才选择了用《雨果》来向他致敬。但恰好又是因为《雨果》,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工业化电影的悖论。

  梅里埃发现了电影剪辑的种种奥秘,把工业技术变成了艺术。其实,更准确地说,他是把工业技术变成了一种语言,于是电影可以表达心声。从那时起,导演们无不欣喜于表达手段的日益丰富,以至于大师们醉心于研究如何运用镜头表达思想。无论是黑泽明还是库布里克,他们的电影背后往往隐藏着深邃。应该说,马丁·斯科塞斯是一位尤其擅长用场景、画面和镜头语言表述自己观点和思想的导演。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师级的电影导演会纠结于一个构图所传递出来的感觉与自己的思想是不是吻合,一个画面与自己的观点是不是相悖,一个镜头的运用是不是与自己的精神一致。也许在今天看来这是多余的。当影像技术本身足够形成想象力,电影还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已经摆脱了惯性的桎梏。《阿凡达》在艺术上存在争议,但的确是一部杰出的电影。 

  或许按照当代的电影标准,思想家是完全可以抛弃的。至少个别导演就这么认为,电影只跟眼睛有关,与头脑没什么关系。一部电影要有视觉冲击,要有丰富的色彩,然后,足够了。可是什么才是头脑?阅读思考中的头脑与视觉冲击下的头脑有哪些不同?如果有一天,科技能够让电影给大脑触感般的体验,电影是否该划归科学,这样的导演是否称作科学家? 

  科学并不等于艺术,也无法成就一位大师。所谓忙者心亡,你有了足够的事情来消耗掉时间,也就没那么多时间用于思考。技术革命正在让电影改变方向,让观众失去思考。于是,电影艺术被观众、被市场、被资本一步步拖着走向动荡,现在一部大成本制作的高科技炫目影片,也许只需要三两滴思想就足以令观众感到深刻。 

  回过头来再看号称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的马丁·斯科塞斯这部3D版的《雨果》,我必须赞同主演金斯利的话:“对我来说,参与影片的拍摄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化身为叙事电影制作之父。”担忧是没什么用的,即使我们不再崇尚叙事,但通过镜头观察世界,以一个科学家的态度,以一个艺术家的情怀,更多既懂技术也懂艺术的导演才可能成为电影大师。(吴亚滨)

(责编: sammi)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