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京报:国产电影与市场不对称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0日10:11  新京报微博

  【焦点话题】  6月16日上海电影节开幕,华语电影重量级人物成龙在为他的新片做宣传时,对媒体说了一句听起来似乎颇让人振奋的话“我们越来越受国际重视”。所以这两天,很多媒体在报道和转述成龙先生的这段言论时,都有意无意把“我们”理解成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我不得不纠正说:“恐怕不是中国电影越来越被外国人重视了,而是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被外国片商看中了”。

  在上海电影节娱乐报道之外,业内人士已经颇有针对性地开始讨论一些越来越严峻的问题,其中最紧迫的话题就是如何面对好莱坞大片的市场挤压。

  从今年开始,大片的配额再度提升,由20部提升到34部。而同时出现的是国产电影的票房表现疲软。这个现象早在去年的下半年就已经出现,而到了今年则表现得特别突出——2012年即将过去的上半年,尽管电影市场依然风光无限,但绝大部分票房都是由进口大片贡献的,票房破亿的国产电影寥寥无几。

  一方面是整个电影市场的高涨和更大程度的对外商开放,另一方面是国产电影的低迷和票房萎缩,这个反差强烈的对比,是本次上海电影节中国电影人普遍关注的话题。相当多的业内人士在这几天的讨论中已经或委婉或直接地承认:中国电影在过去两年里经历了一次头脑过热的“大跃进”,大量游资热钱涌入,变相刺激了这个行业的不正常增长,导致制作门槛降低的同时,创作质量水准也连创新低。在整体票房提升的同时,大量粗制滥造的低水平作品充斥电影院,制作人吹嘘的“大投资”换来的不是大片,而是大烂片。

  刚刚过去的2011年,就是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烂片年”,整个年度居然拿不出任何一部还算让人看得过去的国产电影,包括某些在筹划阶段就号称要“去奥斯卡拿小金人”的大片。这个现象造成的恶果就是让原本对这个行业保持强烈信心的群体,包括那些曾经愿意买票看电影的普通人大失所望。

  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里出现的这个论调并不是唯一的孤例。来自不同途径的媒体声音已经越来越明确地指出,整个中国电影产业和单独的国产电影之间出现的这种不很和谐的“非对称关系”。像《南都娱乐周刊》在本月初就以一篇文笔犀利的《香港电影7宗罪 烂片我们忍够了》,历数最近几年香港电影导演的“北上潮”以及他们专属的“香港制造”的风格化烂片。这篇报道只是对最近两年中国电影若干现象当中某一方面的揭示,还不代表全部问题。所以说,在刚刚过去的几天里,检讨、找问题和总结经验,成了参加本次上海电影节的中国电影人最主要的谈话内容。大家意识到自身已经到了进行创作思想整顿的时刻了。

  在上海电影节开幕当日,新华社刊发了《梦想与奋斗》一文,其中提到中美合资、中方控股的“东方梦工厂”即将在上海市徐汇区滨江地带浮出水面,迪士尼度假区项目在上海动工已一年有余,全球最大的影视技术制作公司特艺集团与上海电影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其中还有“这三大影视‘航母’正筑梦上海……”这样的描述。实际上,这些例子反倒更清晰地证明了中国电影产业越来越国际化,在外国片商面前越来越透明和开放的现实。

  这几天冯小刚(微博)导演的《温故1942》令人关注,很多电影人都希望,这部国产电影能够在接下来的暑期档内,为低迷的国产电影打一个票房的翻身仗。

  □秋原(北京 电影人)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