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京华时报:台湾戏剧团保鲜不易才珍贵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6日15:30  京华时报

  炎夏的北京演出市场,正是各路神仙各出妙招抢夺票房的大舞台。几天前来自台湾的赖声川“表演工作坊”之新戏《这是真的》和同样来自台湾的“果陀剧场”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也分别在保利剧院和国家大剧院(微博)加入了战团。话剧票房的饼就这么大,随着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晋戏剧社团、工作室的分食,北京这块不大的饼,越来越难啃上一口了。     

  成功来自高素养 

  内地观众对台湾戏剧团体的印象,大多来自“表演工作坊”扬名立万之作《暗恋桃花源》内地版的上演,不错的本子加综艺明星阵容,让《暗恋桃花源》在内地市场连演不衰。在正式进军内地前,坊间流传的DVD《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则在戏剧和相声两个行当里造成了一定的轰动。成功的开始,鼓励着更多的台湾戏剧团体参与混战。 

  台湾的话剧,是传统与实验的统一体,在内地有较大影响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剧场”、“屏风表演班”,从他们的代表剧目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生活带给创作者的烙印。认真而有较高素养的演员,也是台湾话剧成功的路途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本土原创也好,引进经典也好,台湾的话剧让我们看起来,总是觉得亲切,仿佛没有这海峡隔断的几十年。 

  本土化是考验 

  和国际连锁商业进驻中国相仿,台湾戏剧团体在内地的竞争也面临本土化的考验。就像我喜欢吃广西的酸笋,闻到那种酸臭的气味就食指大动,然而在京的所谓广西餐厅中,能扑面给你这种强烈刺激味的少而又少。这就是本土化的结果,改掉了酸臭气,披上“文明”的外衣,就不再吸引食客。我想,台湾戏剧团体的内地本土化改造同样有这样的忧虑,失去了原本熟悉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而对内地深层的思维构成又并不了解,盲目的“本土化”,让台湾和内地喜欢他们的观众捏一把汗。 

  近几年,我们的眼前不断出现新的戏、新的导演、新的场地、新的炒作方式,这与戏剧的本体是否已经渐行渐远?新戏排演是跃进式的速度,老戏也忙不迭地换上商业化的外衣,仿佛踏踏实实地研究剧本,琢磨人物,都已经过时;一出戏的生命,没有频繁的强心针维持就要咽气。希望台湾戏剧团把你们对艺术的珍视保持住,给观众,给历史留下一些不那么容易朽坏的东西。    (许茨)

(责编: 子时)
分享到:
  • 新闻媒体称中国表达对美国插手南海愤怒
  • 体育奥运-林丹2-1李宗伟卫冕 博尔特百米卫冕
  • 娱乐主持人沈冰任中央政法委信息中心副主任
  • 财经西安拟推汽车限购措施 或成全国趋势
  • 科技专题:迄今最大火星车今着陆火星
  • 博客单士兵:17岁少年杀人事件的恋爱暴力
  • 读书盘点:解放军历史上九大“倒霉”部队
  • 教育名校地域歧视致不同省份录取率相差惊人
  • 育儿一卫生院注射用水当儿童疫苗 微博关注
  • 健康经期如何运动 超八成儿童家具甲醛超标
  • 女性最阔绰出手 中国人狂扫奢侈品震惊英伦
  • 尚品奥运冠军饮食秘诀 超级丹的话题手表
  • 星座测试你会处理感情吗 能否主宰命运
  • 收藏缅北翡翠矿关闭 鉴定标准或致翡翠跌价
  •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