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一千,从先锋到摩登,孟京辉(微博)的小剧场话剧《恋爱的犀牛》8月7日迎来了第一千场演出。犀牛,且行且珍惜。
先锋必须定位
1999年《恋爱的犀牛》初登舞台的时候,小剧场这种形式还是先锋的代名词之一。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人艺的林兆华就导演了小剧场的《绝对信号》,但这种形式的表演还不属于商业演出的惯用手段。可以说正是因为《恋爱的犀牛》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才导致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小剧场和小剧场话剧遍地开花的状态。
昨天在一个熟悉的小馆,老板娘说有两位客人,从二十岁到现在三十多岁,依然常来这里。饮馔如此,戏剧也如此。孟京辉不愧是烹饪戏剧的高手。《恋爱的犀牛》以先锋戏剧的面目出现,准确地定位了自己的消费群体,13年间经过多次版本的更替,不断用新鲜元素刺激市场,一千场的成绩令人钦佩。
先锋需要磨炼
先锋,是艺术家群体里常常挂在嘴边的词语,尤其年轻一辈中,谁先锋谁得到尊敬,谁传统谁可能被无形中排斥。然而先锋很难当饭吃,我想孟京辉深谙此道。无论是1999年的郭涛(微博)、吴越(微博)版,2003年段奕宏(微博)、郝蕾(微博)版,还是最新的郝蕾、张念骅混搭版,我看到的所谓先锋不过是这出戏的表象。《恋爱的犀牛》的内核,还是传统话剧中那些吸引人的东西,这也正像烹饪那样,传统工艺都是千锤百炼的经验之得。
孟京辉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谈到:“先锋是个姿态,是跟别人不同的,要与众不同,但是这种不同没价值也不行,要有创造力。”我很认同。近几年小剧场话剧可以如过江之鲫,真正能有创造力的却少之又少,大部分连昙花一现的机会都不曾拥有。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有一些不错的构想、不错的演员,但糟糕的出发点却毁了这些年轻人。为商业而商业,是小剧场话剧不成熟的重要原因之一——几个人凑起草台班子,粗粗剌剌写个本子,凑凑合合排练几天,打出广告就想赚钱。市场是残酷的,粗制滥造的作品,必将会遭到无情地淘汰。
《恋爱的犀牛》演出千场,一方面反映了孟京辉这个品牌在艺术上用心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创作者对观众的尊重。(古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