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能糅合电影三大主题“战争、死亡、爱情”的最好载体,那些仅用先进武器狂轰滥炸,然后腾天的蘑菇云在你走出影院便立刻被阳光驱散得无影无踪的电影,在我看来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反而喜欢《听风者》这一类小角度单线切入的电影。一支解放初期专门监听电台的小部队,一个10岁时就摔瞎了眼的小人物,一位连墓碑都很简陋的女“战士”……没有英雄主义,没有刻板说教,晓风残月里,以情着眼由情深入,反而擦出了让人动情的火花。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爱情不是天天喊着“你是疯儿我是傻”的,而是要寻找为国为民之大爱。梁朝伟饰演的阿兵深爱着周迅饰演的学宁,却意外害死了她;学宁爱着王学兵(微博)饰演的局长“老鬼”,却只能将爱意带进坟墓。然而,正是上面所述的种种“无情”才让片子有了另一番如人饮水的动人“情怀”。当直面死亡时,很多最本质的东西才得以浮出水面。以“爱”和“情”为视角的战争,没有太多参战方所谓“重要会议”“重要讲话”,而是从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入手,以小见大地传达出“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一本能呼喊。动荡的年代,真情的表达也只能借助于电波密码,甚至风声这种见不得光的东西了。
这些年,《风声》《潜伏》《听风者》这类悬疑谍战片给观众带来的焦虑,来自于他们对信仰的迷失。信仰这个词太大太虚,距离好远,所以让人不愿想起。这比没有信仰还可怕。而在电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下,神圣、神秘甚至神奇的“信仰”二字,表现得不好往往就成了最乏味的说教和最令人作呕的佯装。
有人指出,影片结尾处共产党军队代表的讲话有点往革命理想主义上刻意拔高,体现了商业片的通病。但我却觉得镜头切换在高调讲话和学宁低调的葬礼间,相得益彰。轻的是讲话,重的是人生。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君归。也许风本无声,但当它再次吹得人心乱如麻时,我们便像梁朝伟一样有了幻听。(苜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