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的文艺团体都把进京演出看做荣誉和目标,也有不少地方院团在将剧目带到北京演出几场之后就再也踪影难觅,甚至是拿了大奖就封箱。对于一台动辄投入上百万元的剧目来说,这实在是太浪费了,精明的山西人和天津人就不是这样,印象中《蛐蛐四爷》和《立秋》是来北京演出次数最多的剧目,而且都是地域特色浓厚,甚至通过一台大戏带动一方旅游经济。一台好戏,完全可以形成多赢的丰收局面,它的价值不仅仅局限在文化领域,更可拉动一方经济,振奋本地区人们的自豪感。
话剧《立秋》宣扬的是晋商诚信文化,最近几年来京演出五六次了,除了每次都取得不错票房,更和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一起为山西文化摇旗呐喊赚足了眼球。而天津人艺出品的《蛐蛐四爷》在最近十年来,进京演出三次,2000年第二次在首都剧场演出时,就被剧评人评价“玩蛐蛐的天津四爷”不逊“泡茶馆的北京大爷”,称这部《蛐蛐四爷》几乎是可以和话剧《茶馆》比肩的作品,两部戏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不可复制性”,北京人艺的《雷雨》全国各大院团和高校的剧社都排演过,而《茶馆》却是其他院团、剧社都排不出北京人艺的味道,而《蛐蛐四爷》独特性不仅在于它的天津话,更在于剧中对天津的风土人情的整体把握,一个小小的蛐蛐把式带出了整个天津遗老遗少、八旗子弟、市井商贩、文人雅士等各个阶层“众生相”,犹如一幅反映民初天津风土人情的活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话剧和天津的关系非常密切,天津曾诞生过中国话剧第一人李叔同,戏剧大师曹禺,话剧界著名南黄(佐临)北焦(菊隐)的青少年时代也都是在天津度过的,爱好戏剧的周总理也曾参加过天津南开剧社,北京人艺的著名导演林兆华也是天津人,而这些人文的资源也让天津人艺厚积薄发,虽然近几年的作品数量不多,但《蛐蛐四爷》、《闯江湖》、《望天吼》每一部都是难得的津味话剧佳作,留给观众不可磨灭的印象。
和璐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