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说的《白鹿原》,经历过不同的版本、两极的评价以及评奖风波;作为电影的《白鹿原》,从改编到拍摄直至上映,可谓历尽坎坷。所以,当面对电影《白鹿原》时,无论其是否能够完全涵盖原著的精髓,对其评价都不能仅仅局限于影片,应当看到当下的接受环境和创作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白鹿原》都以其内容本身连同它所引发的连锁效应,构成了对国、家和个人变迁的深邃思考。
说到国族、乡土社会等词汇,总会令人想到第五代的创作。的确,《白鹿原》在乡土地域文化、个性解放等元素以及影像上的确有第五代的痕迹。但是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白鹿原》超离了第五代常常使用想象性的封闭空间和伪民俗表达,它是更直接的影像和语言表现鲜活的人物和有根基的土地,这土地上既矗立了戏台、祠堂,也长满了麦子,如历史风云,波谲狂舞。
《白鹿原》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影片中的摄影与声音都非常用心,沉稳持重且又鲜活。火烧麦田的场景成为影片中浓烈的一笔,对导演王全安而言,这一笔便可以成为标签,就像狂舞热烈的红高粱之于张艺谋,就像焦土残根的景象之于陈凯歌,导演将人物的反叛性格和勃发张扬的生命状态以“火”的意向表现出来。不过,令人不无遗憾的是,我们无法看到麦野里三个撒野的男人走去哪里。
《白鹿原》描绘了一段传统宗族社会无奈解体的历史,所有的生命仿佛都在为宗族社会书写祭文。宗法的条条框框束不住世道人心,甚至它的作用都走不出小小的家庭。兵匪横行、刀架脖子没有打倒白嘉轩,因为他觉得这不是问题,只是外力的破坏,真正使他绝望的是忤逆的儿子。因为规约世道人心的伦理家规彻底被打破,或许只有他自己在坚守。 (房克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