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好莱坞插手伊朗人质危机

2013年01月15日09:36  东方早报
本·阿弗莱克在《逃离德黑兰》中饰演特工托尼·门德兹 本·阿弗莱克在《逃离德黑兰》中饰演特工托尼·门德兹

  早报记者 蔡晓玮

  本届金球奖上,由本·阿弗莱克执导的第三部长片《逃离德黑兰》得到了分量最重的两项大奖——最佳剧情类电影、最佳导演奖。在最后宣布阿弗莱克收获最佳导演奖的时候,现场很多坐在椅子上的明星和观众都探出身来和他拥抱,这也被视为一种安慰——在此前公布的奥斯卡提名名单中,影片《逃离德黑兰》虽然收获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7项提名,但阿弗莱克并没有入围最佳导演奖。

  这部以1979年真实伊朗人质事件为改编背景的影片,并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它不是纪录片,也不是纪实型的电影,它就是一部电影。”阿弗莱克曾说。影片来源于一篇讲述CIA探员将美国人质伪装成一个电影制片小组,并将他们带离伊朗境内,文章中叙述的这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并不完全真实。而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阿弗莱克也试图将整个营救过程拍得更加惊心动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刺杀本·拉丹》相比,《逃离德黑兰》是一部把历史背景和电影类型嫁接得更加紧密的戏说类影片,戏说历史,顺带讽刺一下好莱坞。

  借用大背景 但不完全忠于历史

  《逃离德黑兰》由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大使馆被占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长达444天的真实事件改编,这场人质危机导致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竞选连任失败。影片根据以此事件创作的小说改编,借用了大背景,但并不完全忠实于历史。

  剧情从如何将6位藏匿在加拿大领馆中的美国外交人员顺利带回美国而展开,最终他们伪装成在伊朗取景拍摄电影的加拿大电影制作人员,躲过监视,顺利回国。

  事实上,确实有这样6位躲在加拿大使馆中的美国外交人员,在中央情报局的斡旋下获救,他们也确实采用了拍摄电影的借口。“因为在伊斯兰革命的混乱环境中,也只有拍电影的人会去伊朗这个地方。”一位幸存者说。但真实的情况颇为平淡,他们并不能上街拍摄,更没有人就这个身份反复询问他们,加拿大人帮他们伪造的假的加拿大护照才是真正解救他们于困境的法宝,使得他们最终顺利地登上飞机离开了伊朗。

  阿弗莱克“自信而直接”

  虽然阿弗莱克的好莱坞巨星生涯以影片《珍珠港》为标志,但从出道开始,他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创作者。他和好友马特·达蒙自编自演的电影《心灵捕手》曾为他们俩赢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而此后,从《失踪宝贝》到《城中大盗》,阿弗莱克的导演事业也风生水起。

  《纽约时报》评论称:“这部独特的作品将是奥斯卡的有力争夺者,但同时这也是一部非凡的爆米花电影。本·阿弗莱克的《逃离德黑兰》提供了足够让你忍不住咬指甲的惊悚段落,但同时也有你无法想象可以在伊朗人质危机这样的题材中出现的幽默有趣段落。”《旧金山纪事报》也对这部作品打出了满分,宣称这部影片从复古怀旧的独特摄像画面到引人入胜的剧本都令人惊喜不断。

  好莱坞“插手”的人质事件,当然不是一本正经的,比如在片中,中央情报局最终伪装成拍电影这招,是因为由阿弗莱克出演的主人公、CIA探员在陪儿子看《人猿星球》时得到的灵感;又比如片中,为制造真实身份,从剧本、制作、宣传逐一进行认真讨论,在剧本讨论环节还提及现今好莱坞大佬,但实际上,这部所谓的科幻影片并不存在。

  和本·阿弗莱克此前执导的两部以家乡波士顿为背景的黑帮片一样,这部时代片也没有太多的所谓风格化的导演手法,导演的手法被《滚石》杂志评论为“自信而直接”。

  不过,这部电影也受到了西方穆斯林的批评,认为片中的伊朗人被描绘为狂热分子,它的获奖会进一步加深西方对伊斯兰世界的偏见。

(责编: sunny)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