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落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为什么是《逃离德黑兰》,而不是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林肯》或者《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被解放的姜戈》?因为前者更像现实,而别的电影,或者是幻想,或者是历史,或者题材格局略小,而奥斯卡总在证明,自己永远是现实第一。
2009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之所以最终赢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八项大奖,恐怕并非因为它精彩得异乎寻常,而是因为它是一出“向狄更斯致敬的情节剧”,故事背景是肮脏暗败的贫民窟,凄惨离奇的异域。这种倾向,与当年纸醉金迷的上海滩,为萧红的《生死场》倾倒,简直异曲同工。 2010年的《拆弹部队》以黑马之姿赢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也是因为它影像粗粝,反省姿态十足。
《逃离德黑兰》正是如此。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人质危机,距离现在不算太远,当时的影响,至今未曾停歇,历史又一次轮回,出现相似场面,是电影登场的好时候,何况事件本身就足够精彩,假借拍电影逃离危境,戏剧味十足,也正适合电影表现。
最重要的是,奥斯卡是个反思之地,他们始终在对好莱坞美学进行反思,努力地替好莱坞寻找新语法、新故事,为好莱坞电影注入新气质。
《阿凡达》之类的电影,的确呈现出了技术奇观,但这种奇观是迟早的事,好莱坞如饥似渴地寻找的,是一种灵性的表达,在这种表达始终没能找到的情况下,好莱坞拿出了替代方案,只要是对好莱坞审美形成了背离的、破坏的,就值得奖掖。
好莱坞电影往往是艳丽的、没有瑕疵的、油光水滑的,那么,凡是粗糙的、阴暗的、破败的、呈现底层生活面貌的电影,就会被注意;好莱坞商业电影是高度控制的,一字一句都有出处,每个细节都绝不会没有用途,那么,凡是貌似涣散的、接近真实生活节奏的,就会得到肯定。《逃离德黑兰》的胜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它和前两年那些得到奖项肯定的片子一样,是冷色调,惨痛、紧张,相较于别的电影的绚丽、圆熟、大团圆主义,奥斯卡会倾向于哪一方,几乎是显而易见的事。这种自我检讨,为的是培育新的增长点,如同时尚界时不时出现的褴褛风。
不过,东门杨在评价《机器人瓦力》时所说的一句话,实在深得我心:“资本自身无懈可击,它甚至设计了自我检讨的程序。 ”《逃离德黑兰》其实也是这样,它里面是有自我检讨,但这种自我检讨,是以不触及灵魂、不伤筋动骨为前提的,更像是粉饰和润色。而且,从政治上的检讨开始,最后落在审美检讨上,从现实的议题出发,最后却仅仅表现为一种叙事风格。这是一种作为商品的检讨。在这点上,《逃离德黑兰》和别的提名电影,其实并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