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李安奥斯卡游戏之王

2013年02月26日14:32  深圳晚报

  张艺谋曾经这样评价: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李安一人。相信这句话发自张艺谋肺腑的,也是一个事实。昨天,李安再次用一座最佳导演的小金人证明了这话靠谱。

  以1984年从纽约大学毕业为起点,李安用了16年的时间走进奥斯卡。2000年,一部中国式武侠电影《卧虎藏龙》让他拿到第一座小金人;6年后,他凭借《断臂山》获得了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双料大奖,正式获得奥斯卡评委的认可;7年后,他已经自信地出席各种发布各种造势各种竞争,迈入一流导演的行列,并再次拥抱了奥斯卡。

  在奥斯卡里生存,接受优胜劣汰的洗礼是必选题。如何生存,如何求生,李安就像那位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少年派,在自我的坚持与求生的妥协之间拿捏尺度,从试探到熟悉,从遥远到亲近,从冲突到融合,李安与奥斯卡的距离隔着时间的沧海,却又是一场充满未知和谋略的旅程;了解奥斯卡的潜规则,到顺应规则,再到规则之内的大胆冒险,李安的电影梦落地开花。

  越过时间无涯的荒野,我们就会发现,他的电影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我是谁?东方思想是儒家和道家的结合,西方思想是民主与自由意志,身受两种文化的浸染,李安一开始就找到了通向好莱坞的路径,即自我的准确审视与定位:他是东邪与西毒的奇幻合体,他是唯一,也是好莱坞的稀缺品。

  李安的奥斯卡征程

  《阴凉湖畔》 (1982)

  《推手》(1991)——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评审团特别奖;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喜宴》(1993)——柏林影展金熊奖;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饮食男女》(1994)——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最佳剪辑奖;全美国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理性与感性》(1995)——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柏林影展金熊奖;金球奖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

  《冰风暴》(1997)——戛纳影展最佳编剧奖。

  《与魔鬼共骑》(1999)——杜维尔影展美国导演特别成就奖。

  《卧虎藏龙》(2000)——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音乐奖;金球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外语片奖。

  《绿巨人浩克》(2003)

  《断臂山》(2005)——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电影配乐奖;威尼斯影展金狮奖;金球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最佳原创歌曲奖。

  《色,戒》(2007)——威尼斯影展金狮奖、最佳(摄影)技术贡献奖。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2009)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原创音乐奖;金球奖最佳配乐奖;美国电影学会最佳年度电影。

  李安的生存之道 东方的里子,西方的面子

  严絮

  东西合璧 双重编码

  李安身上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当我们界定李安电影的国别时,很难用好莱坞电影或者华语电影来界定,这中间的中西文化融合耐人寻味。李安作为一个导演,他的身份是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而正如辛波斯卡所言:“这样的确定性很美,但是不确定性甚至更美。”

  正是模糊性令李安的电影充满一种独魅。他对东西方文化的观察通过戏剧矛盾的方式,以光影为载体表达,通过冲突呈现出来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是李安探索的开始。李安与奥斯卡的结缘,更像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次无缝对接,从刚开始的试探,到执手相看,再到相亲相爱,李安于经年累月对东西方文化的观察中,逐渐懂得,他的价值在于懂得融贯中西。模糊的身份为持久有效的观察提供了一个绝妙的角度,因此他可以用东方的暧昧审视西方,也可以用西方的眼光观察东方。碰撞抑或交融,都是人生的好戏。举目望去,好莱坞能做到这一点,只有他一人。

  最早上世纪90年代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李安将东西方文化糅合在一起,相互碰撞。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看到了一个东方家庭的喜怒哀乐;对于东方人来说,看到了自己的啼笑皆非;而对于李安来说,这是初入美国所遇到的文化差异给自己带来的困扰,扩散到每个初入美国的中国人身上,感同身受。

  作为李安的处女作,《推手》受到特别关注。影片叙述了一个中国老人在美国生活的故事,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老人问题、父亲和儿子媳妇的家庭伦理问题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李安将一个东方式的家庭伦理放在西方的背景下解读,获得极大的反响;而在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理智与情感》中,李安又尝试用东方人的视角西方家庭的喜怒哀乐。这种"双重解码"的手法为李安在好莱坞赢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

  再举例说明,李安电影的对白无疑给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融做了注脚。他拍摄的电影使用的语言包括了国语、闽南语、简·奥斯汀时代的英式英语、高中辍学牛仔的英语、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式英语,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俚语,这是不容小觑的成就。

  用小刀划开人性的切口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探究人性,是李安电影的另一张王牌。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任何的探索都不是多余,而且从来都是奥斯卡的心头好。从一则故事中挖掘出普世的价值,也一直是好莱坞主流价值观。比如,我们从《肖申克的救赎》中看到希望不灭,个人面对命运的不公做出的振臂呐喊时潸然泪下,电影带给观众的一种至善至美的东西,而李安深谙此道,他借助自己双重文化身份,用开放式的探索引发观众深层观影心理。

  李安的电影获得东西方观众一致的接受与认可,是因为李安在影片中所展现的东西方观众在“家庭”与“爱情”上具有的共通情感和契合;独特的电影视角与通俗易懂的线性叙事结构,是打动东西方观众并引起接受共鸣的一致路径。2004年的《断臂山》和2007年的《色,戒》,更像是一把挖心的尺子。获得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等奖项的《断臂山》,将同性关系的纠结描述得淋漓尽致,但是李安说:“这部电影不是为同性恋权利呼喊,也不是对同性恋保守的观察。我是一个戏剧家,对我来说的底线是爱情故事。”由此可见,李安看重的恰恰是一种可以大力宣扬并万无一失的普世价值理念:“爱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

  在《卧虎藏龙》中,李安在这个“文学性”的武侠故事里,体现的是对武侠世界里“人”的关注,李慕白为道义隐忍爱情,玉娇龙为爱情放弃所有,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李安对传统儒家中对人性的压抑有一定的批判色彩,拓展武侠电影的内涵,从另一个更为现代的全新的角度,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和情感理念诠释到一个新的高度。

  无用之人 有为之事

  李安有一本自传叫《十年一觉电影梦》,他通过这本书告诉所有人,他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这是李安谦虚的说法。在充满谦逊的每一次采访中,他对艺术的追求没有停歇。

  电影的艺术,秘诀在于范式+创新的模式。对李安而言,摸透奥斯卡的口味不成为难事,然而如何在既定的规则内创新,是他的另一种命题。到目前为止,李安一直在尝试不同的题材,从家庭伦理到科幻,从武侠到西部片,从2D到3D。不会重复自己的人是内心强大的,就像伟大的巴顿将军,在他们眼中,敌人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职业生涯的另一座里程碑。卡梅隆的《阿凡达》已经将3D技术达到一种极致,李安敢于挑战,已是勇气可嘉。更值得歌颂的是,在他的巧妙编织下,3D和故事本身天衣无缝的水乳交融。一座梦境的岛屿、深邃的海洋,成群的飞鱼、狂烈的暴风雨、那船那人那虎,简直就是地狱中发现天堂的奇妙感觉。而最后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头也不回地进入森林后,派回想说,“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都没能好好地与他们道别,”更是将影片主旨推向一个哲学的高度。李安将电影推向了一个文学、质感、商业上都无可挑剔的层次。

  李安受传统儒家思想颇深,日常成为他电影中一种风格化的表达。在他的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家人一起围坐吃饭,聊天,生活场面真实,没有玄虚,戏剧矛盾不够激烈。他的电影会大量采用白描的手法,例如《饮食男女》中的父亲做菜的描写,以及他为邻居女儿送饭的场面描写,几乎都是很平淡的生活化的体现,这也是大多数文艺片所管用的手法。再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父母亲在饭桌上与儿子讨论宗教信仰的问题,虽然派与父亲的意见不同,但并没有太大的矛盾,然而呈现出一种温情。所以他的电影看上去都平淡无奇,却令人感到一种舒适与温暖,而这种惬意又能直抵灵魂深处。可以说,李安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

  一位美国学者柯玮妮曾写过一本书叫《看懂李安》,她尝试全盘剖析李安电影之中心主题,包括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同性恋、父权、女性主义、局外人、家庭伦理、社会责任等,以西方人的角度去探寻具有西方开放性和东方内敛双重人格的李安。也许如此,如果看懂了李安,你就看懂了奥斯卡。

(责编: 山水)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