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李安获奖看围观者的改变

2013年02月26日16:34  金羊网-羊城晚报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羊城晚报记者  李丽

  当年李安的《断背山》斩获金球奖之际,我写了篇稿子,题为《到底是谁捧走了“金球”》。它其实是针对当时舆论的一片欢呼之声——李安获奖,有人认为中国电影有希望了,但其实并非如此。

  如今,类似的误会应该不会再出现了。李安再凭《少年派》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微博的声音大多还是欢呼雀跃的,只因为李安是一个中国人。但到了今天,少有人会说,《少年派》为中国电影争了光,网友思考的是:“是什么造就了风格多元而富有想象力的导演?”也有人表示焦虑:“李安只有一个,大多数中国导演只能败给现实,更何况已经没了梦想。”还有人作出调侃:“李安在今天的头版里拯救了李双江[微博]父子,更给李家添了光彩。”

  人们的想法在改变。一方面,人们对于奥斯卡到底是怎么回事,已经有了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人们对待中国电影的态度已经不像对待中国足球那般绝望,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在作类型化的尝试,而最近的《泰囧》和《西游》便让很多人有了这方面的底气。李安在当年凭《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曾对想冲出亚洲的中国电影人传授方法:“中国文化多姿多彩,有很多东西可以让我们在世界影坛上献宝,比如戏曲,还有历史。”这个当初仍算有新意的观点,如今已有很多中国电影人在尝试。

  当然,还是有人在今天因为《少年派》而欢呼“中国导演的胜利”,而这不过是国人民族自尊心的适度表现罢了。

  其实更不自然的例子表现在红毯。范冰冰貌似穿错了衣服,结果被无数人围观吐槽。我们心中仍然存在着自卑,这种自卑很隐性,因为我们一方面说着“不在乎奥斯卡”,另一方面却对自己的女明星是否会在奥斯卡的红毯上“出丑”而耿耿于怀。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自卑,恐怕也只有等中国电影真正强大的那一天才能被克服。

(责编: 山水)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