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新闻编辑室》透视真实与虚无

2013年08月23日11:49  东方早报

  独孤岛主

  在第二季第五集结尾,主播威尔对着摄像机,眼圈通红,沉默数秒,令画外的制片兼前女友麦肯心急如焚,当威尔开口,以节目bug更正的表面意涵,掩盖住属于个体内心的苦楚(内情请自行观看),台上的主播与内心的凡人,在威尔身上再度融为一体,这个结尾极简主义得令人想起《广告狂人》的整体风格,而在熟悉《新闻编辑室》的观者眼中,十分契合威尔极度神经质又执守职业道德的貌似分裂个性,由此带出这部诞生迄今仅一年半的热门剧集最诱人题旨:讲述台上与台下,透视真实与虚无。

  以此来观察此剧面相,比较笼统,实话实说,以“去俊男靓女”形式来解构角色,在美剧主流中,并非多见(《丑女贝蒂》者,乃属有意识将祛魅化行诸编剧策略,不在讨论范围),恰是HBO作为全美第二大收费电视网,尺度较其他电视机构为大,对收视率亦需索有度,令《新闻编辑室》在借花献佛、贴合美国最新当代时事而达成对新闻自由理念的不断确认的同时,不至于落入俗套,纵然中年威尔与麦肯的迂回情愫贯穿始终,但始终是含蓄而充满张力的。艾伦·索金的剧作精彩之处,正在以状似无序的台词堆积,呈示电视新闻业者发散思维,及人际互动之于当下的迅疾与火花四射,男女主角杰夫·丹尼尔斯及艾米莉·莫蒂默恰属戏骨,于此剧中的表演,一个歇斯底里而收放自如,另一天马行空亦懂分寸,对手戏,自然相较已成类型的各类青春、歌舞、家庭及探案剧集要来得深入妥帖。副线上围绕女主播、助理及相关部门人员的情感及工作线索,相互交织,在演播室的局限空间里,演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精彩。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艾伦·索金这一《社交网络》式的编剧模式(以超大量信息丰富台词推进剧情,贴合当下现实政治或技术话语)获得了全面胜利,事实上,任谁看过任何一集《新闻编辑室》便可以知道,剧集信息量之大,固然令人叹为观止(片中提及的美国政治文化历史及诸多方面名词堪称海量,许多地方需要反复观看,才能理解),但亦因此挤压了叙事结构延宕的空间,使得编辑室的故事,需要随具体新闻事件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此剧最成功之处,或亦可看作限制剧集编剧思维的一个地方,由猎杀本·拉丹及至黑人被杀事件等连结2010年代迄今当代美国史的线索,来带出人物迎向扑面而来的迅疾节奏作出的反应,固然写得十分精彩,但因此,一群繁忙的人物背后乃至后台背后的私人生活,就相对点到为止了,如抽去新闻播送桥段,剩下的骨架,便松垮许多。而致命的是,剧首剧尾激动人心的交响乐,分分钟令人闪回《白宫风云》,连同剧中新闻人不断信誓旦旦坚持新闻为大众而不向资本低头的姿态一样,成为极富说教性的标符。

  由《点球成金》或《社交网络》可以看出,这套标明“艾伦·索金创作”(Created by Alan Sorkin)作者标签的剧集,相当程度延续了一种青春洋溢的编剧思路,在被普遍认为无法建立深刻细节的信息爆炸时代,结合对虚构的电视机构ACN所展开新闻业务巨细靡遗的展示,将现世的挤逼感源源不断输送出电视荧幕,同时,亦试图厘清剧中“前台与后台”的界限。剧集许多次表现在直播间歇的数分钟内,人物冲上台与主播互动,这种争分夺秒的信息交流状态(哪怕是仅能持续十秒的眼神对望)都构成剧集精彩华章。值得一提的是,密集且聚力万钧的台词,集中在如同“最后三十秒”的限定情形中,就真的将将在三十秒内解决问题,不多不少,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纪实主义与严谨态度。

  回到剧集本身的境遇,其推出后在美国本土的收视率或口碑,并不如面对大洋彼岸的中国观众那样爆棚,国人爱看此剧(同样这类受众,相较国产宫斗剧集或清新电影,数量上当同样不堪一击),乃在观看彼岸传媒的操作流程,及其颇为引诱大众、几乎每一集都得说一遍“收视率VS真新闻”的较量。而美国人看来,或许多了一层意识形态眼光,其观看此剧的行为本身,即已宣示出剧集所传达的讯息:是观看被加上了既定立场的“新闻自由”口号,抑或追求真实本身?各人自有答案,或许与同时期BBC的《演播时刻》对照,会更有意思,后者片头尾没有如此壮烈的主旋律,亦不信誓旦旦要争取要坚持。英伦荧屏上,1950年代的本·威士肖追踪英国政府牵涉的国际谋局,头破血流、生死交关,围绕着惊心动魄的,却只有爵士乐下的慢声细语。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