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高粱》到《白日焰火》

2014年02月19日10:43  新闻晨报

  杨波    

  在刚刚结束的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上,中国导演刁亦男自编自导的《白日焰火》一举拿下最佳影片金熊奖与最佳男演员银熊奖两项大奖。中国内地电影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国际上获得如此像样的荣誉了,这次多少有点“咸鱼翻身”的意思,但从媒体,特别是大众对这件事的反应上来看,它似乎没有获得理应有的反响——同比于1988年《红高粱》获金熊时的情形相比,简直天上地下。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有两个原因。第一,民众对各式世界大奖深怀一种“首金”的渴求。还记得当年许海峰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时举国欢腾的景象不?《红高粱》也激起过这种欢腾。很难说这不是许海峰荣升为官员,张艺谋得以导演奥运会开幕式的原因——而后来再得奥运金牌的个别运动员却落个摆摊谋生的命运,且像贾樟柯[微博]这样多次获三大影节大奖的国际级大师,却在国内连影片都放映不了,即便放映了,也没什么票房可言。 

  这就牵出了第二个原因:人们只对“首金”本身感兴趣是基于要满足其澎湃的民族自豪感,随后“始乱终弃”的冷酷则由对获奖者获此荣誉的本质原因完全无感所致。打个比方,被《小时代》感动得虎目含泪的某人在获悉 《白日焰火》获奖后,或会以此作为“大国崛起”的某个旁证而稍微自豪那么一下,与此同时呢,却在如贾樟柯作品之类的获奖电影为其留下的烦闷观影经验的暗示下,对看这部《白日焰火》毫无兴趣。    

  这也是作为《无人区》主演之一去参加柏林影节,一无所获且备遭冷遇的徐峥[微博]的自我解嘲:“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在乎其他的体系,我们有这么大的一个市场,我们自己完全是一个独立王国,我们自己要做我们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就可以了。 ”   

  那么,请问,在优异市场成绩的支持下,《大闹天宫》和《爸爸去哪儿》算不算“我们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呢?    

  蚂蚁撼不了树,所以,个别艺术电影在国外获得个别电影大奖这个事所造成的越来越淡漠的刺激,对中国目前越来越鄙陋的主流电影审美起不到任何补救作用,它们日益成为水油分离的两个系统,互不干涉,互不担责,这一点连电影人本人也这么想,也就怪不得观众了。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