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机械战警》只是机械版精英部队

2014年03月13日11:32  金羊网-新快报
《机械战警》海报 《机械战警》海报

  ■KOALA2

  像同胞费尔南多-梅里尔斯一样,巴西人帕迪里亚通过两部《精英部队》为世界影坛所关注知晓。比较梅里尔斯与拉尔夫·费因斯合作略偏文艺范儿的《不朽园丁》,外来人帕迪里亚似乎运气更好,被索尼影业寄予厚望,直接拿到一亿美元投资,重启保罗-范霍文1987年的科幻经典——《机械战警》。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得失,新版本的《机械战警》完全洗去了范霍文版的印记,这不仅仅体现在更加符合现代美学的“战警”造型,以及应景地加入美国反恐战争背景。帕迪里亚把自己在“精英部队”的若干元素也植入其中,力求写实的表现风格,大幅增加的感情与内心戏,对“腐败警察”的刻画,对“以暴制暴”理念的反思,甚至那个几乎是照搬自《精英部队2》的强势脱口秀主持人,都为新版《机械战警》打上了十足的帕氏标签。

  这一次,帕迪里亚试图把自己在《精英部队》中带有现实批判主义的视角移植进《机械战警》:交杂了机器与人类情感的“机械战警”,其实就是重装上阵、战力超强的“精英部队”,强调对命令的绝对服从,对犯罪毫不留情地剿灭,以及高度依靠武力消除暴力,维护秩序的行事逻辑。可以说,“精英部队”们就是一群被灌输了冰冷理念的执法机器;而机械战警,则是批戴了钢铁战甲的警察。而他们的共同对手,也都并非暴力抗法的罪犯,却是身边的警察同行,以及幕后难以把握的体制暗流。

  必须指出,同样的现实主义,放在《精英部队》近乎写实的故事环境里,远比《机械战警》对抗军火贩子和奸诈商人来得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机械战警”的故事本身是架空的,而科幻经典的外衣向观众们贩卖的显然也不是什么深度思考与现实批判,这些元素只能是逼真特效和精彩动作之后买一赠一的意外惊喜,绝不能成为主菜。可是帕迪里亚显然没有想清楚这样的逻辑,或者过于自信可以把二者完美融合。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帕迪里亚巴西式的写实,在好莱坞大片框架下所体现出来的某种不适。

  比较起范霍文原版几乎冰冷的情感,新版本里刻意保留的家庭亲情线极大地影响了电影的整体风格,我们当然可以理解这一设计是主角墨菲摆脱机器束缚,最终保留人性的关键。但是感情戏过重一方面让主角显得过于挣扎和纠结,另一方面也拖慢了电影的节奏。

  此外,帕迪里亚非常拿手的追拍及手持摄影,也无法满足想要一睹精彩动作场面的观众,全片几场动作戏码,基本以枪战为主,算是做得流畅凌厉,但精彩欠缺,新意更是欠奉。最后重头对战数只重装ED-209一场,算是相对火爆,不过结果竟然是主角几乎被打爆,全靠旧日搭档利用机器人程序bug舍身相救,方得脱险。主角并非无所不能,这简直再合理不过,又是所谓“力求真实”的逻辑思路,可是放在一部科幻动作片里,立即就让电影的刺激度大打折扣。

  值得一提的还有孱弱的反派,三两下就被墨菲解决掉;而最终BOSS一直表现得又不是那么奸恶,甚至没有主观恶意,完全只是循着现实的逐利逻辑而动罢了,再加上其从头至尾也是一副互联网IT新贵富豪般休闲打扮及随意的言谈举止,很难让人对其产生恨意;而ED-209火力刚猛,却毫无思考能力,只是个博眼球的道具,连“角色”都称不上。

  于是电影没有在正邪对立上构建出足够的戏剧张力,便把矛盾都丢给了关于人或机器的自辩。最后的对决也欠缺情绪的积累,竟然逼得一直还算沉稳的BOSS毫无必要地对墨菲家人持枪相向,这摆明就是作死的节奏嘛。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