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高冷”科学因陌生而美丽

2014年11月21日17:04   法制晚报 微博 收藏本文     

  法制晚报讯(文/记者 张琼 钱业 熊颖琪)诺兰新作《星际穿越》在世界各国热映,引发新一轮对科幻作品的讨论热潮。大家讨论的兴趣基本都集中在科技物理问题,比如虫洞、第五维空间、星际旅行等。集结了这些科幻元素的影片无疑是“烧脑”的,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对科幻类作品的热情。

  《盗梦空间》、《2001太空漫游》……每一部经典科幻大片的上映,为何都会让大家追逐和讨论?当下对科幻作品的痴迷,是否有科技愈来愈发达、思想越来越自由的背景因素?而反观每一个时代,为何几乎都有一类时代感鲜明的文学影视作品流行?

  文艺和流行 为时代精神做注脚

  对文学影视作品流行背后的时代因素,文化专栏作家韩松落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称,任何作品被认可,都难以摆脱时代的影响而独立存在。比如那个年代人们对琼瑶作品的喜欢。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琼瑶交出的,与其说是文艺作品,不如说是时代鉴定报告:你们是什么样的?你们需要什么?更精确一点,她给出的,是对年轻人的鉴定报告: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是什么样的?需要什么?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沉积,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当然科幻文化也不例外。被誉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的海因莱因认为:科幻作品表现了对被视为科学方法的人类活动之本质和重要性的理解,同时对人类通过科学活动收集到的大量知识表现了同样的理解,并将科学事实、科学方法对人类的影响及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反映在他的作品里。

  《星际穿越》的故事起因就是当下人们关注的环境恶化问题——随着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面临着无法生存的威胁。

  当下,正是一个科技受到广泛关注的时代。而且这个时代,科技已经为人类可以往更远思考提供了参照。所以,科幻作品受到青睐一定是有着时代因素在内的。

  其他类型的文化作品也是这样的,韩松落解释,比如那个年代高仓健为什么受到欢迎?固然因为他自身的魅力,也是因为当时中日关系复苏,两国的文化交流热度空前。更何况,人们从一个不倡导个性的时代中走出,对“个性”的需求非常强烈,而高仓健的冷峻面孔、深沉性格,刚好能够满足这种渴望。

  陌生又好奇 科学花样令人倾倒

  任何一类文学影视作品都包含有一种对当时生活生存方式的理解和认识,这就是特定一类作品的精神内核,而且这种精神内核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体现出差异。

  韩松落解释道:“琼瑶真正开始写长篇小说,是在六十年代,这个时间段的台湾,还是‘荒村鸡鸣、断桥蓑笠’的,还带着旧民国的月色。这个时候的琼瑶小说,如《烟雨蒙蒙》和《几度夕阳红》,的确清新质朴。”

  随后,台湾经济起飞,琼瑶本人的生活层次也因为写作和拍电影,得到极大提升,她开始逐以商人的自觉,来打量自己的创作。在1966年的小说集《月满西楼》里,女主角的身份设定,是女秘书。七十年代的琼瑶主人公,一出现就是“进入新场所之后的女人”,这个新场所,生活丰裕,白瑞德式的男主人公已经全副武装,琼瑶女郎的全部职责,是显示出自己的情感能力。

  基于共同的时代体验,作品的“代入感”才强。喜爱琼瑶作品的那个年代是这样,痴迷科幻作品的当下也是如此。知名媒体评论员蒋璟璟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人类对于未来的存在,对于未知的世界,一贯充斥着强烈的求知欲,而《星际穿越》正是在科幻的巧妙诱导下,观众是非常容易被“代入”到那个想象的世界中。

  而当下,思想更加自由的观众们普遍存在一种智力崇拜情结。迎合着时代的特点,充斥着许多普通观众没有太多想象的科技词汇《星际穿越》,自然受到了追捧。越陌生越好奇,蒋璟璟解释,《星际穿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唤醒了受众的智力崇拜情结。表面来看,我们因剧中诸多“高冷”的科学花样倾倒。在虫洞、黑洞、时空置换等等绚丽概念的轮番轰炸下,观众只能默默地顶礼膜拜。拥有无限想象但生活得平平平淡淡的人们,渴望寻求智力上的刺激。于是,他们必然会自觉地向烧脑作品致敬。

  咱看高科技 美国人看气候变暖

  对于同一部影视作品,在国内市场上的热度,更多的是基于对高科技名词的讨论,即所谓的“智力崇拜”;而在美国人眼里,看到的更多的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纽约时报》在报道中称,“诺兰在外太空冒险题材中表达了对于气候变化的焦虑”。而《华尔街日报》则认为在11月6日联合国发布的《全球变暖报告》直接可以视作是《星际穿越》的先导和宣传。《赫芬顿邮报》则直接把《星际穿越》定位为“气候幻想”电影。

  同样一部影视作品在中国和美国观众眼中的关注点却不尽相同,对此,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给予了这样的解释:由于中西方艺术作品创作的诉求不同,美国大片往往追求画面的精细程度与画面冲击,他们希望通过制造强大的视觉冲击完成观影者对于电影场景融入感的需求。而中国影视作品更加注重对于故事内涵与人物精神的挖掘,执着于用细腻的演员技艺表达影视作品所需要传递的文化内涵。在这种影视生态中成长起来的中国观众,自然更痴迷于对影视作品的内核挖掘。所以对这部科幻大片,他们自然而然地表达出的是某种智力方面的崇拜。

  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方教育的侧重不同,将直接导致两种观众对于影片的关注点不同。中国人历来接受的是集体主义教育,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年轻人对于自我的诉求不断膨胀,而一直以宣扬个人主义情结的美国大片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致使中国观众对美国大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如此痴迷。与此相反,美国人从小接受的就是个人主义教育,在其个人主义已经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他们的诉求已经超越个体,上升为对生态、宇宙、人类的思考。这恰好解释了中西方观众对于《星际穿越》所反映的不同兴趣点。

  文/记者 张琼 钱业 熊颖琪

(责编: Zane)

文章关键词: 星际穿越影视作品科学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