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网剧该怎么改电影

2015年12月18日 14:23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一家之言】

  电影《万万没想到》只是在前人重复的失败路径上又走了一遍。×亿元俱乐部的镀金会员卡固然可贵,若能站出来为网络视频创作者正名才更有意义。

  袭网剧之名而失其神

  电影,某种意义上讲是当下阶段性冲击力最为强劲的媒介平台。不管项目最初发端,似乎只有登上电影这一娱乐工业的高山,才能完成最终的加冕。所以,不管是电视综艺节目,还是网络视频节目,要想把自身品牌效应做到极致,电影似乎成了最终的试炼环节。

  《万万没想到》也不能免俗。

  仅仅上周末两天的点映,这部网络短剧的进阶作就令人咋舌地抢下过亿票房,短剧阶段积蓄的力量瞬间爆发,确实产生了惊人效应。然而,在可预期的商业胜利之外,万万没想到,该片的观众反馈遭遇了如潮恶评。其实,叫座不叫好并不让人奇怪。

  不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其网络版的死忠粉,一类是没看过网络版的电影观众。前者觉得电影又是另请大牌压阵,又是装腔作势,背弃了网络版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后者不会想那么多,只是从电影本身出发,觉得无论当喜剧看还是作为又一部西游同人作看,这勉强架构成的故事都难称圆满,根本看不出主创自己声称的55次修改的痕迹。

  把这两方的评价摆在一起,问题就很明显了:袭网剧之名而失其神,攫电影之尊却难近电影之实。两头不沾,这就可怕了。

  其实,在我看来,片子没那么差,但上面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事实上,这也是大部分网络短剧登上大银幕时常见的困局。看到问题简单,真要解决可就麻烦了。网络版的《万万没想到》每集时长不足十分钟,且无成形故事,靠的是围绕每段话题四格漫画式的演绎,成形。若要原汁原味保留下来,段子难凑不说,真堆砌成了恶搞秀集锦,恐怕恶评只多不少。但如果按一般电影套路来做,不管怎样都得先找个类型化模板钻进去,然而它的创意就是源于自由,被模板的紧箍咒一套上,魅力尽失,泯然众人。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电影,就是这样沦为一出并不高明的周星驰套路模仿秀。

  攫电影之尊却难近电影

  那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口碑票房两相全,不负如来不负君?

  第一是确定大方向。到底是想做一个在电影院放的网络长视频,还是想做部真正的电影?其实,如果真正想得开,不去理睬所谓的“电影性”,不去在乎声名浮云,就是要保住品牌确立之初的一口鲜活,真做出一部花样百出的特别版送上院线,又有何不可?你看Monty Python当年做的《巨蟒与圣杯》《人生七部曲》说白了都是围绕一个大主题展开的段子合集。人家玩得欢脱之余,照样站着把口碑赚了。不要畏惧形式之“短”,关键是创意趣味满溢兼有人文余韵吗?这其实并非辱没电影,而是在创意水平上对原作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又能保证原作特色的选择。

  第二是取舍。毕竟,从苍蝇馆子到五星级大酒店,买卖做大了,胆子会变小。哪些元素是非要不可,哪些元素是“有了它世界可能更美好”,哪些元素是“臣妾办不到”,都要一一分清。从目前的电影版看,只取了片名、主角名和几位核心演员,甚至原班底除了白客,基本都沦为边配。这不仅会引起原粉丝的不满,更会让普通观众胸闷:你确实贴了小胡子、穿了大皮鞋、拄着文明棍,但我们都知道你不是卓别林,只是戴着假发的易小星。这不是舍得,这是自我阉割,把自己的特质割没了。

  最后也是最难的一环,则是按着类型模式修炼。如果大电影保住“吊丝”这一特殊概念,或者在笑料设计上沿用网络剧的一系列手法,那么现在都还好说。可问题是,从内容到形式,大电影完全按照逆袭的励志喜剧路线走,尤其是最后一截完全剔除了喜剧感,直接化成崇高的英雄诗篇,这不只是流俗,更是从根本上与《万万没想到》这个品牌自带的玩世不恭割袍断义。虽说怎样做都难逃类型的窠臼,但至少也在框架模板的设计上多一些想法吧。比如《南方公园》的剧场版,虽然相较TV版也不可避免少了很多乐趣,但“嘲笑一切”的核心内容保留下来了,而且把原有的拯救世界模板也拆得七零八落,仍不失为一部独具特色的喜剧。

  既有模板依赖过盛,观众都懒得指出模板自身漏洞,而只因这小小的懒惰,直接怀疑到创作态度。这顶高帽子一戴,哪里还有翻身的余地。

  □悉尼卡通(影评人)

(责编:YY)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发死人财?黄家强因beyond被骂太冤

黄家强因beyond再次被骂了!这次更是被冠上了发死人财的恶名。[详细]
发死人财?黄家强因beyond被骂太冤
热门搜索
高清美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