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很难改变美国文化的偏见

2016年03月04日 10:11 新京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美国和国际媒体却更关注提名“太白”(So white)化,招致要求改革的观众大举抵制现象。

洛克的不当言论引发争议 洛克的不当言论引发争议

  我们以为奥斯卡国际化,实际上它十分美国化。

  奥斯卡颁奖典礼结束了,当国内大多数影迷把焦点放在小李子连续多次提名终于雪耻得奖的事件时,美国和国际媒体却更关注提名“太白”(So white)化,招致要求改革的观众大举抵制现象。

  事件始自媒体对连续两年奥斯卡提名黑人导演与演员的缺席,偏偏今年黑人为主的影片有几部表现亮丽,众多人期待威尔·史密斯,伊德瑞斯·艾尔巴,还有年轻导演瑞恩·库格勒金榜题名。结果唯一提名的黑人电影编剧竟也全是白人。这种偏颇的结果造成舆论哗然,众口指责奥斯卡提名欠缺多元性。黑人反弹,拉丁裔与亚裔也加入战团,虽然声音比较微弱,到底连续两年提名兼得奖的大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是墨西哥裔。

  为了平衡这种唯白至上现象,奥斯卡提名时赶紧找来墨西哥裔演员吉尔默·德尔·托罗与华裔导演李安一起宣读名单,并且安排谐星克里斯·洛克为典礼主持人,又有多位黑人演员任引言人,加上印度演员和韩国演员李秉宪颁奖,终究不能扳回声势,使洛克开场白对种族主义的嘲讽和批评成为本届奥斯卡典礼的历史焦点。

  其实奥斯卡在意识形态上的偏差已经为人诟病了约三十年。六千名有投票权的委员以白人、男性、中产阶级为主。根据两年前一项调查显示,其中白人占90%,男性占75%,那么他们投出优秀影片和创作者,从基因上就不太可能喜欢偏女性,非白人种族或同性电影。他们的道德观保守,而且偏爱国主义。

  于是四平八稳,三观符合当代美国价值观的《聚焦》当然比偏暴力的《荒野猎人》《疯狂的麦克斯》《八恶人》更讨喜,而女同志和变性的《卡罗尔》和《丹麦女孩》就只能在演员上获肯定而已。

  更进一步说,《聚焦》专注《波士顿环球报》当年特别报导组揭发天主教教士多年性侵儿童的丑闻,带有美国人自诩的新闻独立精神与正义感,匡正价值又不颠覆社会,与当今的保守精神相符合,自然赢得青睐。

  有趣的是,虽然奥斯卡是非常美国式的评奖,却因为它强大的全球传播力与传统的好莱坞的世界霸权,竟成为国际性的大事件。每年几十亿的世界人口借电视而参与。我们以为它国际化,实际上它十分美国化。

  这个现象尤其反映在“最佳外语片”提名与获奖状况。这个栏目每年都反映出美国人爱看的外国片,往往与在戛纳、柏林、威尼斯乃至世界大小影展活跃的影片毫不相干。基本上它仍旧偏白人(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或德意法西等中、南欧国家)世界,或少数不脱美式可欣赏的美学范围作品(黑泽明、李安、张艺谋、萨耶吉·雷)。

  所以我早告诉学生,最佳外语片,不代表当年世界最佳,只代表当年美国人最爱,而且它绝对符合美国人对其他民族的看法,包括对第三世界的偏见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奥斯卡经历过今年,当然要改革,尤其当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跳出来指责“太白”现象后。其新任黑裔主席已宣布要增加非白人与女性的投票委员。那可能改变美国国内的性别、族裔公平性,但根本上改变对美国本土以外的偏见可能有限。

(责编:YY)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傅艺伟失婚涉毒毁了一代人的女神?

原来比美人迟暮更可怕的,是美人落幕时面对镜头的沧桑憔悴。[详细]
傅艺伟失婚涉毒毁了一代人的女神?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