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投资者多多关注非商业文化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1月09日19:38 北京晚报
在全世界,要求文化全部商业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在文化领域中赞助商的资助经常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各种政府津贴、基金会、个人投资都是补充文化资金不足的重要来源。如何争取各种赞助的支持一直是经纪人、文化策划人的首要任务。近期,北京的一些演出就与赞助商有极为紧密的关系。
文化必须要与市场结合,必须要考虑最终的成本回收,这已经是经历了10余年市场磨砺的中国文化人的一种非常自然与本能的认识。但是,在近期的一些演出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些不用文化人操心回报的非商业演出,而且,这些演出的确带来了与商业演出不同的效果。
上周五,歌手丁薇在爱立信公司全资赞助下,在北京世纪剧院举办了一场“2000年世界流行音乐开始”的个人演唱会。这场不到1个小时的演唱会在制作上竟投入50万元,这远远要超过一张一流专辑的制作费。目前,由于唱片市场不景气,已经很少有人在唱片宣传上投入合理的资金,而个人演唱会更是歌手禁区。由于有了赞助商的支持,这台展示会性质的演唱会达到了目前国内最高的制作水准。这其中包括交响乐团、合唱团、国内最好的流行音乐乐手、DJ、优秀的舞美及视觉艺术效果。特别是最后的场面令现场观众感动不已———交响乐团和大型合唱团的烘托使演出达到高潮。这也是国内小型个唱首次使用如此大型的乐团配置。据说,赞助商及不少嘉宾当时都热泪盈眶。由于有资金保证,演出可以从容设计并有条件按最理想的标准去制作,从而保证了水准。而这种制作水准恰恰是国内各种文化演出和活动中最为欠缺的。从这场演出中,我们能体会到演出方那种没有商业压力的轻松感和有资金保证下的想像力。
在周日,林兆华在南城一个旧厂房中上演了话剧《故事新编》。这同样是一部有赞助资金而不需承担商业风险的演出。话剧近年来一直在向市场靠拢,在投资压力之下,话剧一方面要考虑观众,另一方面又要创新,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话剧创作的空间。而林兆华的《故事新编》由于有日本人的赞助,可以从容、认真、完整地投入创作。在演出中,林兆华将《故事新编》重新打破,进行各种拼贴。这其中包括装置艺术、录影艺术、环境艺术,从戏曲的唱念做打,到现代舞的自由串连。虽说并不是一场全新的实验话剧,但那种摆脱商业压力的自由创作状态还是令人有一种久违的感动。要知道,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人做这种很形式感的戏剧了。
其实,不光是这两场演出由于有了赞助可以进行更自由、更有艺术品质的创作,就是马上要落幕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也是在众多赞助商支持下才得以达到目前的高品质的。
试想,如果北京国际音乐节一方面要承担推广古典音乐的重担,另一方面又要完全回收成本,那么,我们音乐节的水准肯定很低,甚至,连音乐节能否举办都成问题。正是由于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吸引赞助商方面的工作很努力,很规范,才能最终推出众多国际水准的节目。而音乐节的门票收入只是总成本的10%。
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一些文化发达国家,除了极为发达的商业文化外,也有由赞助商、基金会支持的,同样很活跃的非商业的文化领域。在国内,文化活动也应该更好地吸引和争取这类资金的注入。毕竟,国内文化的商业水准不高,如果因为不高的商业回收再牺牲仅有的艺术创作,那么,我们的文化简直就是双败了。(戴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