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王长田们的意义(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1月13日11:10 南方网
以文化为产业的“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近期入选《新周刊》“中国企业新锐榜”。这是因为他们的切入点好,选择了中国最可能市场化、最可能公司化的部分————电视业的制播分离。由于它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实力和“制播分离”的特征而备受国内外风险投资商的瞩目。
王长田对中国体制内电视有一种复杂的感情。他热爱电视,丢掉了很不错的一张报纸,还丢掉了在那张报纸里的一官半职,去做了北京电视台的第三种人。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名牌栏目负责人的位置,又离开了电视台,还要做《电视内参》,满心希望能用电视为社会服务。这一点跟时间那一批电视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很感人的。时间做《实话实说》的初衷,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想用这个节目影响国策,但最后做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我叫它“公德论坛”。王长田也从做《电视内参》走到做娱乐报道。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来看这个变化,它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的新闻人与文人、艺术家一样。其次,电视不是什么高级的东西。文人还可以吟诗作画,孤芳自赏,电视如果这样,就不是电视了,电视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所以,走到公德论坛、娱乐报道,其实还是电视的正途。这样来理解王长田们从报纸到电视,从电视台到自己的公司,一步一步虽然被动,但未必不对路。
中国电视走过很长的一段精英化、雅文化的道路,但是,历史终于证明此路艰难。像有些滔滔不绝的政论片,有些玩弄镜头光影的艺术片,还有一些纪录片,在电视里都不太灵了。所以,我们过去那些精英电视人今天非常痛苦,有人说这是江郎才尽,我看这是他们的角色不对、身份不对。
王长田这类人,都不是有钱有势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他们都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他们时时生活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尽管小日子一般来讲是平和的,但是,谁能担保自己有一天不会遇上不测?他们也时常有愤怒,但他们永远是王小波说的“沉默的大多数”。这类电视人,其实是一般老百姓中的一员,他们每天都要为生存而奋斗,所以,他们是电视真正的执行人。
像王长田这类人物,他们已经不是过去对文化人的最高赞誉“精英”这个概念所能够概括的。他们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他们已经迈过了这道坎,口才、文采只是他们一方面的素养,他们更多的是有政治、经济运作才能的人物。他们很懂中国的现实,他们保持实体的正常运转,并且知道怎样一步步做大。他们的管理方式也是崭新的,他们管理的不是一群俯首听命的蓝领或白领工人,他们的队伍实际上就是一批精英。其实很多人都具有领军之才,但是在旧的管理方式里,凤凰有时变成了乌鸦,人的创造力就是这样被抹杀的。(《南方周末》李幸 赵兰健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