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热评:中年男人婚外恋的样板戏(图)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1月20日14:57 南方网
链接+编前语
关于冯小刚在开罗领奖台的猜想
在《一声叹息》落选金鸡奖提名之后的许多天后,冯小刚站在了开罗国际电影节领奖台上,他一定会想起……
1、冯小刚炮轰金鸡奖时说过的话:“(现在)有两种无形的偏见,一是市场火爆的影片必然流俗,必然艺术性差;二是认为我是拍电视的而不是电影科班出身,半路出家拍出来的不会是艺术品。”
2、对电影学院的同学们说过的话,冯小刚说他拍了多年贺岁片,就是为了让观众认可他,这样他就可以拍《一声叹息》了。
他可能会想起……
3、王朔说过的话:“这片子放在今天放映,哪儿都不见得出彩,它与所有的片子同样肤浅。”王朔用在这个电影的评语还有“自欺欺人,像对维护家庭稳定的图片化宣传”、“情节处理草率,避重就轻”、“镜头简化肤浅,男女主角回忆相爱的场面拙劣幼稚”。
他可能不会想起……(因为他可能没有听说过,不过编辑注意到了。)
4、于洋说过的话:“《一声叹息》没有获提名有什么可奇怪的,它获提名就不奇怪了吗?”《一声叹息》获开罗国际电影节大奖的猜想
第一种:冯小刚确实很牛,这是给金鸡奖的一记耳光(有这种想法的人大概有徐帆、张国立、电影学院的同学);
第二种:开罗国际电影节的权威性值得怀疑(包括编辑本人在内的“骂”《一声叹息》的人会这样想);
第三种:得重新看一遍《一声叹息》,是不是俺走眼了(看到冯小刚如此自信地宣称《一声叹息》是“艺术品”,然后又有多个国际大奖相送,我都要怀疑我的鉴赏力有问题了。
本版曾用一个版的篇幅刊登了对《一声叹息》进行批评的影评文章,今天我们重新看一看这部电影,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发现。)--编者
-“中”方婚外恋电影的公式
《一声叹息》的剧本可能是这样写出来的:
冯小刚觉得再搬王朔的段子搞贺岁片不一定能获得商业成功,但表现婚外恋这个题材目前的影片国内还不多,于是就决定拍一部放映婚外恋的片子。
首先设计一个男主人公,他应该有个在别人眼里很完美的家庭,有个相互之间已没有什么激情但相处还算融洽的老婆,还要有个可爱的孩子(最好是个女孩,这样撒娇起来也显得楚楚动人)。
同时他要有不错的经济实力,外貌也得说的过去,性格中还不乏善良、幽默的闪光点,这样就具备了被另外一个女人爱上的条件(所以编剧这个职业就非常适合,可以说是“有点艺术有点钱”,并且“文艺圈里挺乱的”,接触漂亮MM的机会也多)。
至于情人,条件是年轻、美丽,有几分执着和泼辣,还要不失天真与纯洁(冯大导通过养鱼、跳树和上吊这些细节来表现她的性格)。
而妻子呢?最好是稀里糊涂地满以为对丈夫牢牢把握,不注意打扮自己,把一腔的心事放在家庭琐事和孩子的身上(就像徐帆全身心地投入到装修新居上)。
当矛盾公开后,三方处于一种僵持状态时,这就需要外力来打破这种平衡(于是,情人的父母来了,以长者的身份????其实也可看作代表社会舆论对张国立施加压力)。
天平开始不平衡了,在将要倾斜的关头,妻子遭到了突然的变故,处于一种极端的弱势状态。此时丈夫与妻子十几年的感情开始发挥作用,丈夫不顾一切地回到妻子身边尽自己的全部义务(看到三分之一时,就估计到接下来徐帆要出车祸或者生一场大病,要不就是孩子发生意外。当徐帆爬上扶梯时,俺差点笑了出来)。
经过长时间的近距离相处,使冷落已久的爱情又慢慢升温了。于是天平开始往妻子这头倾斜。此时情人与妻子之间必须来一次短兵相接了,在面对面的较量后,胜负立分,负者至少在表面上是心甘情愿地退出这场角逐(按照现在的主流价值观念,获胜的必然是妻子)
以上就是婚外恋电影的基本模式,冯小刚是很严格的按照它来拍了《一声叹息》。倒不是说这样不可以或者不好,但至少这反映了冯小刚现在拍的依然是模式化商业电影,性格过于分明的人物某种意义上是另一种高大全。
从导演的角度来看,《一声叹息》几乎没有什么电影语言。惟一有点电影语言的一段就是张国立和情人拿着摄像机起舞,可我又觉得这一段纯属多余,与影片总体风格格格不入,很有些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情人扮的王菲造型倒是很像)。
影片中张国立、徐帆和刘蓓的表演都是比较精彩的。现在才去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本来我对张国立能演好这个角色很怀疑,但事实证明他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处于妻子与情人夹缝中的角色。徐帆的演出很生活化,俺都怀疑她是否有切肤之痛。刘蓓的气质也与这个角色吻合。所以我认为演员就应该不停地接戏,不要怕拍烂片,当演出的量积累到一定时间时总会发生质的变化。香港的优秀演员如张曼玉、粱朝伟、张国荣都是这样诞生的,张国立、徐帆某种程度上也证实了这一点。
片中的配乐实在不敢恭维,特别是片尾的一段,好好的故事片弄个侦破片的配乐来结尾干啥(这也是冯小刚吸取好莱坞元素却消化不良的证据之一)配乐也是主流国产片的老毛病了,比如表现悲伤总是用段加上大提琴的弦乐,好像特别悲情似的。喜悦的主题,愤怒的主题也都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陈腔滥调。真不知什么时候国产片的配乐才能与影片容为一体,至少是让人不难受。
总体上《一声叹息》拍得还算精细,有不少地方值得夸奖。不过以冯小刚目前的定位和实力,限制了影片探讨婚外情这个社会问题的程度。我想冯小刚如果不用戏剧化的方式处理情节,片子完全可以拍得更深入很多。(右岸)
-反方
复制与自恋
--板砖拍向余少镭
坦率地说,《一声叹息》获开罗国际电影节大奖,而且获了五项大奖的消息令我对自己的鉴赏力发生了空前的怀疑,我交待自己要做的两件事就是,一是要重新看一遍《一声叹息》,第二就是要等余少镭的叫好文章出台。他是很看好这部电影的,为此他不愿意同我争论这部电影的好坏。现在《一声叹息》获国际大奖的消息给了他写这篇影评的动力。而我也真的希望从他的影评里发现我走眼之处。
但我还得坦率地说,我仍然没有改变我认为《一》是部臭片子的想法。从余少镭的文章里,我似乎可以触摸到为《一声叹息》叫好的人读解这部片子的一些心理脉搏。“一部《一声叹息》,是一部中年男人婚外恋的样板戏,几乎所有经历过这种“阵痛”的男男女女,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只要家庭存在,这一声叹息永远会在你我的耳边回响。”我也承认,《一声叹息》成功地复制了陷入婚外恋的中年男人的情感。但再成功的复制也只能是复制品,而不是艺术品,冯小刚精密地复制了中国中年男人陷入婚处情之后的许多细节,这只表明他离一个成功的匠人又近了一步,离一个艺术家只怕会越来越远。在这个意义上,张艺谋说这是冯小刚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是句大实话。
精密的复制与写实不是一回事,如果老老实实地写实,冯小刚没准会拍出一部艺术品来。写实其实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复制却只能是一种自恋,《一声叹息》里处处流露出这种自恋。即便在最感人的那幕场景出现时,梁亚洲的女儿拉着小提琴,琴音艰涩,音准极差,“撼动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电影院里很多人的眼泪在默默地流……”可是之后呢,梁亚洲深沉的独白响起……听着他的独白,我简直要骂娘了,这样子你还能那么自恋自怜?!
其实对于致力于拍中国的商业片的冯小刚,大家也是一直颇有期许的。可惜,冯小刚也要拍艺术片了,而且只是他自认为的艺术片。冯小刚把《一声叹息》也能归为艺术品,我对他的期望也就到了头。-本报娱乐评论员大豆
-正方
像呼吸一样自然
你尽可以高举道德评判的大旗指责梁亚洲不该这不该那,也可以站在一个很前卫的立场嘲笑他拿不起放不下不像一个男人。我听过这样的话:“瞧这傻B,爱谁谁便爱谁谁呗,干嘛把一件很简单的事弄得这么拖泥带水呢?”
那是因为你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完人,或是一个“酷毙”了的新新人类,很抱歉,我斗胆替冯小刚说一句:“对不起您了,这戏不是拍给您看的!”我们潮汕有句俗话:牙疼方知牙疼人。你是一恪守传统道德的完人,能在一个仙女面前忍得很柳下惠;你是一个“操道德”的“青年前卫军”,在酒吧里能在半小时内搞定一个妞并把她带上床???那么,你就没有资格对这部戏说三道四。
梁亚洲的一声叹息代表了那类“贼心贼胆都不足但‘赃物’硬送上门来”的中年男人的尴尬和无奈,他不是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轻的无奈,而是“天凉好个秋”式的沧海桑田般的无奈。年轻的无奈不堪一击,但沧桑的无奈却能轻易地将一个男人击倒。聪明的王朔和冯小刚将梁亚洲的身份定型为“剧作家”,而谁都知道,在“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古训误导或正导下,中国文人历来都是臭名昭著的花心一族,即便是在穷困潦倒的时候,都有“红颜知己”因崇拜而自愿献身,更别说功成名就戏还没写就有人先付稿费并请到渡假胜地编剧的梁亚洲了。所以,梁亚洲的“艳遇”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他虽已届中年,但心中还有回光返照式的青春激情,刘蓓只不过是一根导火索,用自己的青春气息把他心中的青春激情再度引爆,像晚霞那样最后再灿烂一把。所以,梁亚洲的婚外恋,像我们必须呼吸一样自然。
横亘在这一对情人之间希望充当灭火器角色的当然是梁亚洲的妻子。在剧中,梁亚洲的经典语录是:“夜里我摸着你的手,就像摸自个儿的手一样没感觉;可是要是把你的手剁了,也跟剁了我的手一样,疼。”我想,这几乎是所有中年男人对妻子的感觉,不能说梁亚洲对妻子没有感情,那不叫“爱情”,叫“亲情”而已。这种感情是在一天一天平平淡淡的日子中积累起来的,就像“涸辙之鱼相濡以沫”。它肯定敌不过婚外的激情,但,细水长流,“慢性病”总比“急性病”厉害,“亲情”会渗透到男人的每一个毛孔之中,表面上看不出来,但它总会在一个激情消褪的夜晚,在男人的眼里流淌。所以,作为一个“臭男人”,我们内心深处总会有“妻子共情人一色,激情与亲情亲飞”的潜意识。幸亏,国情不许,“激情”不许,“亲情”更不许。所以,今晚“刘蓓点灯”、明晚“徐帆点灯”的梦想,只能在过去的乔家大院里才能实现。
同所有中年男人的婚外恋一样,使梁亚洲潇洒不起来的不只是他妻子,还有一个心肝宝贝女儿(不知别人注意到了没有,在现实中因婚外恋而闹离婚的男人,绝大部分都有一个女儿,我不知道这究竟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在他心中的天平上,女儿的分量绝对在妻子之上。这分量也许暂时压不过“爱的激情”,但随着“激情”在生活的礁石碰撞下四零八落,女儿的因素会使父亲的砝码向家庭的一端倾斜???不知道谁说过,“女儿是父亲的半个情人”,对“整个情人”的爱会因时间而渐次黯淡,而对“半个情人”的爱,却会随着岁月而加深,那是令所有父亲揪心的爱,这种爱是一根绳子,无论父亲走多远,绳子的一头永远系在女儿的小手心里,这种爱,再灿烂的情人都无法代替。我注意到剧中梁亚洲女儿的两次拉琴:第一次是梁亚洲回家,女儿高兴向他汇报,拉起“1155665(一眨一眨亮晶晶)”这首儿歌,琴音艰涩,音准极差,但这琴音却使整个家庭到处弥漫着温馨的气息(看到这里我就知道,梁亚洲走不了多远);第二次拉琴是在梁亚洲要搬出这个家的时候,女儿背对着父亲,又拉起了“1155665”。这一次,她拉得明显有进步,音色亮了,音准也好了,可是,琴声拉碎了梁亚洲本就不够坚强的心,也撼动了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份,此时,电影院里鸦雀无声,很多人的眼泪在默默地流……有人批评这细节太煸情,这真是荒谬,在戏剧矛盾达到高潮时,任何一个真实的细节都能激起观众的“感同身受”,这怎么能怎么能把它跟那些有事没事都吵吵闹闹哭哭啼啼的“琼剧”相提并论呢?
《一声叹息》的一个最狠之处,是把处在婚外恋个案中的两种女人的工于心计刻划得淋漓尽致。女人表面上是柔弱的是好哄的,但当她们该得到的权益受到威胁受到侵犯的时候,她们也能表现出动物凶猛的一面。梁亚洲将手盖在刘蓓手上时,肯定不会想到他盖住的会是一团乱麻。徐帆不是省油的灯,刘蓓也不是免费的蜡,婚外恋更不是请客吃饭,埋单便可完事碗也不用洗。你看梁亚洲焦头烂额的时候,刘蓓用假上吊来吓他只是“好玩”吗?还有接下来两人吵架时刘蓓的语言神情动作,无不说明了刘蓓绝不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小丫头片子,她对梁亚洲当然有崇拜和爱慕的一面,但我们也不难看出她的潜意识里有借此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动机。这样的女孩,你真的能相信她说的“我只想爱你,除此我一无所求”吗?徐帆更绝,在传统的一哭二闹三离婚弄巧成拙之后,她用起怀柔政策,利用女儿,利用自己对家的精心修饰,利用自己摔伤的天赐良机,一点一滴地,将丈夫拉回自己的身边。她发挥得最为出彩的一次,当数梁亚洲生日那天,“大度”地请刘蓓进家同时以感情资历给刘蓓以最后致命一击的那一幕,什么叫“绵里针”、什么叫“得饶人处不饶人”,全在她的表演里面了。
所以,一部《一声叹息》,是一部中年男人婚外恋的样板戏,几乎所有经历过这种“阵痛”的男男女女,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只要家庭存在,这一声叹息永远会在你我的耳边回响。(南方都市报 本报娱乐评论员余少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