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五元电影票价割痛了谁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1月28日12:14 中国青年报
进入11月份,成都市部分影院以5元的票价上映影片《完美风暴》,由此打破了10多亿中低收入观众望影兴叹的极度不正常的局面,冷寂多年的影院重新有了人气。这是一桩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却遭到独家垄断国内外影片国内发行权的中影公司的强烈反对。
让电影由“贵族消费”向大众消费回归,我估摸着这至少有4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满足观众尤其是城市(镇)中低收入市民及数量更广的农村观众对大众娱乐文化的需要;二是制片厂的文化精神“产品”物化为社会文化商品,推动咱国家电影业的繁荣;三是国家增加了税收;而作为片商的中影公司及下属的各省分公司也同样获得由薄利多销带来的丰厚发行利润。
可偏偏中影公司不认可这样的好现象,认定“降价是不妥当的”,“是不科学的”,“是对电影及电影院资源的浪费”。之所以认定,说白了无非是电影票一降价有可能遭致中影公司的“垄断利润”受损。
现行的电影发行垄断体制及受此制约的电影市场,是一个“两头亏、中间笑”的畸型“计划市场”。下游,高价票没人买,大批电影院亏损;上游,制片厂卖不动拷贝也亏损。只是必须顾忌“政治影响”,不能让制片厂倒闭。于是,大量政策性补贴由财政背着。
不亏只赚的就是居中的中影公司。国产片卖不动也没关系,只需一年进口20来部大片卖高价,“养活”中影及下属分公司足矣。
但是,中影公司毕竟不是一家普通的文化企业。它作为一家“政府公司”还直接承担着繁荣电影产业的政府责任———通过电影———一种健康先进的大众观赏文化的传递为精神文明布道。因而,无论从哪个层面讲,中影公司的社会价值超过其自身的利益价值,至少也得两头兼顾!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所有“市场人”的共同选择。导致中影公司只认“利”不认“责”,外因也许有很多条,但内因只有一条———现行的电影发行体制有“毛病”!可见,不打破电影发行的垄断局面,咱老百姓就别想看上舒心电影。同理,电影市场也将继续萎缩下去。
由于中影公司的利润是旱涝保收的,故而,影票价高价低,中影公司与普通观众的感觉不一样。电影票究竟贵不贵?普通观众自有一笔账:
10年前,我月薪127元,电影票1元,看一场电影的支出与收入比为1/127。如今,月薪涨到1200元,看一场电影20元,支与收之比上升为1/60。而同期美国的比例是1/400,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为1/800。
20年前,全国年观众340亿人(次),平均每个国人年观电影30场(次)。去年,观众降至4.5亿人(次),平均每个国人3年才看一场电影。正因为如此,仅以我所在城市为例,百余座乡镇影院全部闭门关张,市区的各家影院,也家家度日如年。
站在不同的立场,“账”各有算法。但就电影这件事,“账”(包括经济账、社会账和政治账)的标准答案是惟一的:这就是服从服务于先进大众文化的传播。
我等普通观众的账算完了,请教中影公司总经理,算得对不对?若不对,也请总经理先生为全国观众算算账。(鲁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