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花样的年华--反评《花样年华》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2月02日11:07 北京晨报
一辈香港人可能还记忆犹新,50年代末到60年代,塑料花曾风靡香港,甚至连汽车驾驶室里都摆上了塑料花。李嘉诚从意大利工厂偷艺回来掀起了这股消费热潮,他也从中赚取了他的“第一桶金子”。不知道这是不是能透露一些60年代香港的气息?但这确是我看电影《花样年华》所想到的——一束自怨自艾的塑料花。
借用傅雷先生评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话:“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傅雷先生所说的“珠光宝气”是指作者已经达到极致的手法和技巧。这样形容电影《花样年华》也有些贴切。
电影《花样年华》仿佛是把张爱玲小说的边角碎料堆在了一起,没有了张爱玲的飞扬和灵气,只剩下些幽闭型小说特有的抑郁,这点抑郁也显得呆板,让你看过之后连一丝气闷感都没有。据说导演的拍摄习惯就是也不知道要拍什么姑且拍着看。那么用一个词准确地概括就是:不知所云。这是导演的做法,也是我看此片的感受。张爱玲小说里“苍凉的手势”换成了女主角嘴角永远下撇的表情——一个怨妇的表情,你甚至不能说她压抑,因为她的静态下面没有呼之欲出的生命的冲动。就连和男主角排演了“戏中戏”(这倒是出人意料之处)之后痛哭也像是不痛不痒的做戏。女演员的表演是失败的,可能是被太合身的旗袍禁锢住了,她的身体语言失去了表现力,变成了那些衣服的架子。
再说那些旗袍,据统计有42件之多,但看过之后,我没有感到应有的丰富多彩。它们是单一的,缺乏灵气的。服装的灵气是穿着它的人体带给它们的——温暖亦或冷峭,它们该是流动的。
很多人都说这就是导演的风格,我不这样认为,习惯性的做法不都能演变成为一种艺术风格。空洞的东西无论披上多么炫目的技巧外衣,给人的感觉就是空洞。我不喜欢这个电影,就像不喜欢《卧虎藏龙》一样,因为它们里面都没有藏着让我惊喜的东西,我也不认为是自己的感悟力不够。古 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