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晚会像块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2月11日14:20 每日新报
一年一回的春节晚会的节目竞争如今又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在对演员、导演和观众采访之后,记者感到大家对春节晚会都抱有同一种心态:既不忍割舍,又无可奈何。
观众:看了累,不看也累
春节晚会无疑是全世界收视率最高、连续举办时间最长的电视栏目。大年三十晚上要熬夜,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如果说早几年的春节晚会是观众大年夜的乐趣,那么现在的春节晚会已经成了观众打发时间的消遣。连续几年的春节晚会虽然仍拥有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但却越来越骂声如潮了。记者就这个话题采访了一些观众,总结起来,观众的意见如下:一是节目形式没有变化,缺少新意;二是缺少新面孔,大家都看腻了;三是主持过于形式化,平淡无奇。总之,观众认为,大年夜的春节晚会现在是看了一定会觉得没意思,不看却又割舍不下,另有一部分观众认为,春节晚会干脆不要再搞了,不如在大年夜放几部好看的电影,也许看的人会更多些。
演员:上了受罪,“毙了”也受罪
节目被“毙”的演员无疑是春节晚会的最大牺牲品。记者采访了一位在三审中节目刚刚被“枪毙”的著名相声演员,他说:“春节晚会很重要,如果能在春节晚会上节目,会给全国的乃至海外的华人带来欢乐,那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但是也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导演的要求、时间的局限,都是问题。相声是一种讽刺的艺术,不讽刺怎么能体现相声的魅力呢,今年的晚会下来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顺其自然吧!”每年的春节晚会都会占用许多演员的大量时间,但到最后,半路牺牲的毕竟是大多数,尤其是相声小品,演员就那么几个,即使一个晚会上八个小品相声,毕竟还是少数。歌手的节目“毙了”,还能参加几个联唱,相声小品“毙了”也就完了。但春节晚会毕竟影响太大了,所以明知道希望渺茫,许多演员还是勇往直前,前赴后继,万一一不留神上去了,那么好日子就开始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多数演员简直是对春节晚会又爱又恨。
作者:不参与没地位,参与了没实惠
作品质量不高是春节晚会的一大弱点,许多已经成名的大腕儿级撰稿人明确表示不会参与春节晚会的创作,原因是回报太低,可一些普通作者(尤其是相声小品作者)却全身心地投入春节晚会的竞争中,其中奥秘是什么呢?记者近日采访了几个这样的作者。“虽然春节晚会现在把每个作品的稿酬提到了一万元,但实际上没有哪一个作品是一个人单独创作的,而且一个作品有时要经过数月甚至半年的修改,分到手只有一两千元,还不如下岗职工挣得多,我们这是为什么?”一个东北的自由撰稿人说:“主要还是为了名,一旦你的作品上了春节晚会,在自己家乡你就成了名人,即使以后你不再参与中央台的春节晚会,各地方电视台的约稿也会应接不暇。”总之,参与了春节晚会的创作,不一定会得到经济上的利益,但是自己在文艺创作界的地位无疑是确立起来了。
导演:只干一回,全身而退
导演是春节晚会的大赢家,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难怪每年大家都要争一争,倘若成了春节晚会的导演,在今后事业的发展上无疑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导演是春节晚会上最累的,这一点也是事实。首先是选节目累,百里挑一,审了一遍又一遍,改了一回又一回,还要听取各方面意见,选定了节目要参与修改排练,“毙掉”了要去做思想工作,既要保证节目质量还要搞些平衡,既要有主见还要听取各方意见,既要出新还不能“出圈儿”,实在是太累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晚会的导演更像是一个大管家。不过不管怎么说,做一回春节晚会导演无论是在知名度上、事业的发展上都会好处多多。所以有的导演干脆说:“春节晚会可以做,但只能做一回。”
看来,我们的春节晚会已经让太多的人尴尬了,就像一块鸡肋,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也许真的到了该思考一下的时候了,这种尴尬为什么还要让它持续下去。(新报记者宋晓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