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国电影业面对市场打起“游击战”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2月22日17:02 中新社网站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一日电 电影票价降了,单拷贝也能卖了,制作成本低了。面对电影观众雪崩式每年成亿锐减的残酷现实和好莱坞的大举“入侵”,夹缝中生存的中国电影业终于坐不住了。
虽然“游击战”未必就能救中国电影于水火,但它毕竟让人们在黑夜中看到了一丝黎明前的光亮。
“五元票价”——中国影业第一线引发“革命”
十一月三日,四川省峨眉电影公司下属十一家影院率先推出“五元票价制”,很快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降价狂潮。随之而来的是十几年来难得一见的影院爆满、观者如潮的热烈场面。
仅以成都某影院为例,十一月一、二两日该影院放映影片《卧虎藏龙》五场,累计观众十三人次,票房收入一百七十五元人民币;三、四日降价后,同样的影片放映了二十一场,累计观众两千一百四十一人次、票房收入一万七百零五元人民币,分别为降价前的一百六十四倍和六十一倍。
这场由中国影业第一线引爆的“革命”,虽然一出台便备受责难,却终究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表面上看,降价之举切中了中国影业的一大要害:十年间,中国电影票价涨幅近八十倍,是电影市场呈自由落体状直线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其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中国电影业开始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由卖方市场主动地向买方市场靠拢。用峨眉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国庆的话说:“中国电影业一直身处岌岌可危的买方市场,却偏要以卖方市场老大自居,结果市场越做越冷,生存尚且不易,遑论发展?”
单拷贝发行——多给一次机会
今年六月,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建立三十五毫米影片交易中心和单拷贝销售的实施细则》(试行),将影片的发行权分解到每一个三十五毫米拷贝上,直接出售给一线的放映商。
十二月三日至五日,中国城市影院发展协会在北京主办了首届大规模的三十五毫米国产影片单拷贝交易会,一百四十多个城市影院以会员身份出席,四十六部国产影片、一百七十八个节目(拷贝)达成交易协议。单拷贝电影着实火了一把。
对于放映商而言,单拷贝发行的诱人之处在于其绕过放行商百分之五十二的分利后的物美价廉:过了档期、出售剩余场次的影片只需三至五千元,未公映连版权出售的影片也不过是两三万元;对影片生产者来说,单拷贝使其避免了因受大发行公司冷落而永无见天日的悲惨命运。
更重要的是单拷贝给整个电影业在传统的分帐发行、区域发行放映权销售之外更多选择的机会。
降低成本——先求生存再图发展
人称“影视大鳄”的邓建国在考察了电影市场之后表示,在中国投资超过三百万元人民币的影片就需冒极大的风险。他所领导的广东巨星影业公司近几年将拍摄十部电影,每部投资一百万。
其实,拍低成本影片早已成为中国电影界的“时尚”。就连《益西卓玛》这样反映西藏五十年变迁、不折不扣的“中国大片”,制作成本也只有区区的五百万。这还是因为有不小的海外市场为导演谢飞“撑腰”。
在好莱坞制片成本平均已达五千万美元以上、电影产业日益成为一项“系统工程”的今天,中国影片的成本却一降再降实属无奈。但这至少说明,中国的电影行业开始认真地计算投入产出,并审时度势地从自身特点出发,在市场中求生存、图发展。这对于在市场经济中远远滞后于其他领域的中国电影业,也算是不小的进步。中新社记者 朱沿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