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假设:2001年娱乐“捉虱计”(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1月05日08:51 华商报
毛宁(资料图片) 对于娱乐圈而言,臭事难免。名人固然风光,可是一旦因为公众的瞩目,马上变得唯唯诺诺、遮遮掩掩。或许平常老百姓吐口痰,翻个白眼,只是生活的无色记录,而一旦这些事情发生在名人身上,尤其发生在可以被世人恣意评说的娱乐圈名人身上,这些全都成了阳光下的虱子。“虱子”在人们的口水滋润下,“茁壮”成长,让娱乐圈刺痒难挨。旧年里,我们听了太多的“丑闻”曝光,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暂且给“虱子”们一点颜色,希望我们的娱乐圈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第一计:以勤至情
或许大众对于娱乐圈的是是非非、尔虞我诈早已习惯,对于娱乐圈里的名人更是失望、伤心。圈里圈外的不信任,导致了名人的习惯性说谎。2001年的娱乐圈需要多多检讨自己,名人则要多多规范行为,勤快地打扫自己的周边环境,“虱子”自然少了滋生的温床。这样的坦诚,不可能换不来公众对娱乐圈的关爱和体贴。
事例设计———新毛宁事件
毛宁事件发生后,毛宁从昏迷中醒来,卧床休息。记者们和前来探望的歌迷拥挤在病房外,想要和毛宁说几句话,问问他到底出了什么事。刚刚恢复体力的毛宁疲倦地支撑着病体,在公司同事和家人的陪同下,走出病房,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上的毛宁一改明星的矜持和虚伪,出人意料地将2000年11月22日的那一幕完完全全地告诉众人。他的真情告白让“小玉”、“关铭”的种种传闻不攻自破。
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版本,那就是当事人毛宁的版本。心痛是有的,庆幸的是毛宁没有掩盖一切,勇气让他赢得了记者们的一片喝彩。
毛宁的反思和自改,让他再次赢得了公众的信任。新年的开始毛宁应歌迷的邀请在家乡举办了歌友会,歌迷的热情和理解让他热泪盈眶。毛宁说原来歌手也可以说真话,歌迷说你的改变、勇气和你的歌声一样让我们感动。
第二计:以理服众
娱乐圈里的确很繁复,很多事情也道不明说不清。很多时候人们是在一片你来我往的争论、叫骂声中迷迷糊糊地撞了墙。其实争论是必要的,它可以繁荣我们的娱乐圈,让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但争论绝对不等同于叫骂。叫骂所导致的只是一只只“虱子”的横行霸道,难受的是我们自己。用道理去支撑自己的观点,用文明的形式去构造娱乐评论的良好环境,“虱子”死光光,娱乐圈有什么污七八糟的?
事例设计———王朔2000年新骂
王朔在2000年挑起中国文化界酷评之风,然而这种批评的风格却大大不同于以往刻薄、尖酸的王氏“骂法”。王朔看电影、看电视、看小说、看戏剧、看歌剧、看话剧、看……大量的关注引得大批王朔迷跟着关注中国文化市场。张艺谋、金庸、王家卫,很多当代名人成了王朔眼中的焦点。“张艺谋是该灭了,所有人都觉得他是臭大粪,这话现在都在小声说,就差大声说了。要不灭,影响极为恶劣,现在只等待着一个契机。”这话可不是王朔说的,他的原话是:“张艺谋的电影构思已经走上歧路,尝试不同风格的结果最终导致了风格的丧失。张艺谋是该静心考虑一下现代电影的走势,而不要一味在喧嚣、炒作中一部部推出新作!”
当然对于崔健、金庸等人也不是所谓的大放厥词。“扯淡”、“NB”等大白话也不会出现在文明的现代刊物上。系统地分析当代中国娱乐圈的毛病,成了王朔2000年的光荣事业。
第三计:开窗通风
也许对于以往娱乐圈的丑闻,大众仅仅将责任推到某一个人的身上。往往忽视了名人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地位,社会的整体氛围也将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对于大众而言,对娱乐圈的名人无须给予他们太过灿烂的光环,也不必将眼光从艺术的层面上扩展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娱乐圈需要的是一个开放式、自由式的氛围。而大众就是这个氛围的窗户,打开窗户,让空气畅通流动,“虱子”很容易捉到。
事例设计:筠子事件新后记
2000年9月10日,23岁的女歌手筠子在家中上吊自杀,有人分析她的自杀是因为感情问题。而“聪明”的人将矛头指向高晓松,认为筠子之死他脱不了干系。
有知情人说,筠子自杀时的男友,不是高晓松,而在高晓松之前,筠子也不是没有男朋友。知晓这一情况的大众没有对高晓松纠缠下去,而是将同情的眼泪赠给了曾经给过他们美妙音乐的筠子。
高晓松这位曾经带筠子闯荡歌坛的音乐大家,在一个秋日的午后,带上了一大束娇艳滴血的红玫瑰,来到了筠子的墓前。用珍爱的语调轻轻诉说着自己对美丽生命的怀念,红色的玫瑰在风中弥漫着清新的芳香。
高晓松、热爱筠子的人们在默默为另一个世界的筠子衷心祝福,祝愿她的歌声永远动听,祝愿她的爱情永远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