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电影票价降不降 应该市场说了算!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1月15日09:12 南方网
南方网讯:编者按:此文作者赵军是本报优秀通讯员、资深的电影评论家和以成功操作国产片而享誉中国电影业的著名电影发行人。他对最近轰动全国的电影票降价风潮有独到的见解并言之成理。本着对“多种声音”的追求,编者特约请赵军撰写此文,现发表于下。欢迎读者发表不同意见。
在“宁左勿右”、“左比右好”的思维定势下,用“极左”口号取代文化产业应有的客观规律,正是目前“五元票价”风潮吹袭全国的背后动因。虽然,真实的情况不过是“皇帝的新衣”,然而揭露它却需要坚持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成都“五元票价”的起因,是当地两条院线之间的企业竞争。它和彩电大战、空调大战、微波炉大战的性质完全一样,可它却挂起了“为民请命”的幌子。
成都市两条院线之一的西南影业院线,今年投入市场一座崭新的、号称“21世纪标志性影城”的王府井电影城,它一下子占去了成都电影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其对手院线———峨嵋公司是在情急之下才不得已架起了“降价”之刀。
虽然现在已没有人关心“五元票价”风潮的起源了,但人们应该知道真相:包括成都电影市场,热浪过了,观众冷了,降价风波头10天票房飚升至70万元,可第二个10天就已急跌至27万元;广东珠海群艺影剧院是广东电影院中“跟风”最早的,但它降价五折观众依然寥寥———降价第一周的周末,票房最高的一场60余人,最低的是零!据《中国文化报》报道,京城票价降价,20%的降幅不可谓不大,但观众并没有蜂拥而入,“影市依然静悄悄”。
证明整件事实属竞争行为的例子,莫过于河南郑州的“2元票价风波”。郑州竞争院线一方想模仿成都“5元票价”,以使自己能在市场上争取主动。谁知消息泄漏,对方立即采取行动,两天内就将一部低档进口影片以“2元票价”旗号投放市场,使得前者措手不及,只得跟进“2元”。双方实际上已到了低于成本价“倾销”的地步,用一个词形容这种恶性竞争的话,那就是———孤注一掷!
如果再有人摆出“为民请命”的架势,说低票价就是为老百姓着想,那么请问:用一部劣片来进行炒作和竞争,该怎样解释呢?
在这场降价风潮中,有人举出美国的例子,认为中国人收入与票价的比例应参照美国人收入与票价的比例,来个“与国际接轨”。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美国人1个月的收入可以在美国买20台彩电,中国人4个月的收入才可以在我国买1台彩电。若“与国际接轨”,参照美国人收入与彩电价格的比例,那么,中国的彩电是不是应该降到50元一台呢?
是否票价就真的不可以降呢?不是的。我们只是反对“跟风”一律地降,我们只是反对市场不按自身的规律而按舆论的倾向一窝蜂地走。
现在成都电影市场已经没有惊喜,所有新片也都再难做起票房。郑州市票价已回到10元价位,各地对降价都采取审慎态度,依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广州地区呢,在降价风潮中票房坚挺,《花样年化》照样以正常票价赢得观众,全市票房已逾160万元,超过了《完美风暴》、《角斗士》等美国大片。元旦期间为了优惠观众,省、市电影公司两条院线都实行白天场五折票价———这种正常的浮动票价制度在广州历年的重大节假日都可以看到。平时,不同电影院、不同上映轮次、不同质量影片、不同上映时间,不同年龄观众,在广州都有不同的票价。这,就是市场经济。
什么是制定票价的依据?当然应该是市场,其中包括影片的质量、观众的承受力、影院设施的投入产出估算,等等。票价过高,观众无法承受;票价过低,制片方、电影院也无法承受。像广州市这样根据市场行情实行浮动票价、层级票价,并利用一切节假日和可能机会优惠观众,才是最切合实际并照顾到制片方、电影院和观众三方利益的做法。任何高喊着“革命口号”,人为地、主观地去制造什么“降价风潮”的做法,只能给中国电影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赵军/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