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上海观众实话实说央视春节晚会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1月25日13:47 解放日报
除夕夜,合家收看荧屏春节晚会,已成为申城市民“守岁”的文化习俗。今年春节央视荧屏“年夜饭”味道如何?
平淡之中有亮点
罗怀臻(剧作家):央视春节晚会4个多小时心平气和地看下来,没有意外,没有惊喜,也没有失望和反感。平淡之中有亮点,但优秀的节目不是很多。最喜欢的是小品《卖拐》,寓意较深刻。《家有爸爸》那一部分安排,有铺垫,有重心,还有余韵。相比较而言,小品语言类节目稍强一些。
不能苛求春节晚会的编导,平时晚会类太多。从中央台到地方台,都是这副架势,都是这套路数。视觉、听觉、感觉全都“结茧”了。要想有起色,必得大手笔,大变动,要敢于抛弃现在的结构和方式,重新“编程”,类似电脑的“更新换代”。
民歌对唱好看好听
邱俪华(《新闻晨报》记者):除了滕格尔,其他面孔都比较新。少了以往春节晚会上那几张“眼熟能详”的面孔,不由让人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不用怀旧,听听新的声音了。电声伴奏下的民歌少了山野气,多了现代意味,挺适合在晚会上演的。
小品《卖拐》值得玩味
顾云卿(上海公证处):在语言类节目中最成功的要算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它没有说教,不正面讲道理,但对社会流行的骗术,却讽刺得入木三分。骗术并不高明,但就是有人心甘情愿地上当,这里面有许多教训值得玩味。这叫真正的寓教于乐。相比之下,姜昆的相声《踩脚》和潘长江的《第三楼组长》,还是不怎么样。
劲歌劲舞力不足
徐生生民(《新上海人》副主编):一些青春时尚的劲歌劲舞,希望把逐年流失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拉回到荧屏前。这种努力的结果可能是心有余力不足。除了几个歌星笑星的“月亮弯弯”和少数民族的联唱等等有些彩头外,许多节目质量一般。牛群不见了。剩下冯巩一个人在那里手脚并用地吵吵,却没了往常的幽默和智慧。除了赵本山的小品有点噱之外,其余的小品相声基本无趣。也不知道那些挺好的编剧都干什么去了?
创新节目令人欣喜
黄飞钰(《申江服务导报》记者):今年春节晚会上最可圈可点的是两个节目,一个是由一群小孩表演的《过年我当家》,一个是臧天朔等5个胖子的“千年演唱组”演唱的《新康定情歌》。两个节目的共同特点就是创新。《过年我当家》其实是一出哑剧,靠打击声响贯串整个剧情,夸张而不失幽默。孩子们的表演,一扫以往儿童节目做作的通病,且有强烈的现代感。《新康定情歌》则将爵士风格与中国民歌风格巧妙融合,无论是观赏效果还是挖掘原著精神方面都有突破。
气氛热闹精品不足
吴为忠(解放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今年的春节晚会不能说办得不好,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为什么挑剔的观众反映一般?关键还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品太少。
办了19年的春节晚会,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这一模式是吻合中国大多数人“过年看大戏”的心理,所以有了“荧屏年夜饭”的概念。欢乐、喜庆、祥和,看春节晚会图的就是这个气氛。
回顾以往的晚会,办得成功的,都留下几个好节目,如牛群的《领导、冒号》、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陈佩斯和朱时茂的《主角和配角》、马季的《宇宙牌香烟》、费翔的《故乡的云》、毛阿敏的《思念》等等。现在,晚会的包装越来越漂亮,亮点却很少。要办好全国人民关注的这台晚会,还是要拿出优秀的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