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近期国产电视剧的四大“硬伤”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1月26日13:22 每日新报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国产电视剧市场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然而,当冷静地面对这种“突然的繁荣”时,不禁亦喜亦忧,如再进一步剖析,便令人不寒而栗!本报记者在经过多方采访并收集有关资料加以分析后,总结出目前存在于电视剧生产市场中的四大硬伤:
一.“产量跃进”无“质量”
在2000年里,由于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港台影视剧退出黄金档”等一系列推动内地电视剧业发展的新政策,使国产电视剧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据可靠资料显示,2000年全年上报审批的电视剧共有两万余集,创中国电视史之最。又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去年的9月和10月间,在北京同期拍摄的电视剧就有170个,在上海赶拍的剧有60个,在广东和浙江摄制的电视剧也逾百个。那么,如此繁荣何以忧之呢?让我们来算一笔账:
2000年生产电视剧20000集。而以天津电视台为例,该台有天津卫视及天津一套、二套,共三个频道可播出电视剧,把白天、晚上三个频道播出电视剧(含重播)的时间都加在一起,全年总共能播出标准电视剧(每集45-50分钟)不足2000集。北京电视台也是如此,就算是在拥有上海和东方两大电视台的上海地区,每年电视剧的吞吐量也不会超过2500集。据此估算,全国有线加无线全部电视台每年的电视剧饱和播了出量也就是在8000集上下,最多也就10000集。也就是说,在生产的20000集电视剧中,将有10000集胎死腹中。我们再来算笔账:一般情况下,每集电视剧的拍摄成本在20-30万元(中等偏下的投资标准)之间,损失10000集的概念就是,去年有20-30亿元资金白白打了水漂!而20-30亿元能作些什么呢?可以修建近千公里的一级高速公路;可以建设2-3万所希望小学;可以种植2-3亿株树木,也就是说30亿元可以建成大片三北防护林!
产量高必然影响质量。怎么会像雨后的“狗尿苔”似的一下子冒出这么多导演、演员呢?一位电视圈内的专业人士将如今拍电视剧的手段比喻成“老太太的三手活”,老太太的特长有三,一是和面:和面容易,面硬了就加点水,面软了,就再揣点干面,反正和成团就行。二是盲目跟风:今儿说盐要涨价,明儿个老太太就排队围堵副食店;今儿说谁去扭秧歌,明儿就有人跟着“蹦喳喳”。三是爱唠嗑:几个老太太凑到一起便伸长舌头,说东论西,数落儿子骂媳妇。细细品味,不少电视剧的出笼靠的就是“老太太”这三手活。不少电视剧都为了抻长而加水,使得情节拖沓、节奏缓慢、像和稀了的软面,毫无劲道。而更有许多电视剧纯属跟风,出现一个好题材,紧跟着就会有一大堆照虎画猫的“李鬼”涌现出来。还有圈里常见的“侃戏”,几个人泡酒吧,或者干脆来个马路餐桌,支个锅子,一边涮着羊肉,一边侃着剧本。酒到位了,侃出来的剧本却往往不能到位。这种涮肉、涮戏、涮观众的电视剧着实不少。一位诚实的编剧就曾亲口对记者说:“我从来不看自己编的戏,因为只要一看,我就从胃里泛羊肉味,都涮恶心了!”荒唐吗?
二.“黄金时间”少“黄金”
每天晚上的20点到22点之间,被电视台称为“黄金”时间档,因为这个时段看电视的观众人数最多,这个时段也正是各家电视台争夺收视率的黄金时段。然而,来此“淘金”的观众越来越感到实在无宝可挖,好奇心有减无增。一部新剧出笼,无论宣传得多热闹,观众也再不敢有丝毫希冀了。
当然,过去两年黄金时段的好戏也不少,古装戏有《雍政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现代戏有《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农村题材有《农家十二月》;城市题材的有《红处方》;台词出新的有《大明宫词》;公安题材的有《罪证》、《永不瞑目》,这些都是脱颖而出的精品。但精品出现之后呢,跟风大军一拥而上。先不说贺岁的有十多部,也不说跟着《生死抉择》冒出来的《生死较量》,讲个带劲点的例子:《罪证》火了,《永不瞑目》也火了,于是大批的公安戏就冲上来了,而且多部戏中的“公安”都是一个面孔,使著名演员尤勇被扣上了“公安队长专业户”的帽子。颇有自知之明的尤勇公开向媒体表示:“不演警察了,至少不遇到特别的剧本绝不演警察了!”不知是不是赌气,尤勇目前竟放弃他惯有的刚强、正义的形象,正在一部戏中演黑帮的头目!足见电视剧的“空前繁荣”把这些演员给逼成啥样了!一位专业人士去年某晚作了一项统计,当天全国18家省市一级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有37部,其中,言情剧12部、警匪片14部、古装加戏说的历史剧11部。
更可恶的是,有些戏竟直接打着给现实生活中的某某人揭底的幌子大发横财。例如《明星制造》,知道赵薇最火,就说该剧是以赵薇的现实生活为蓝本改编的,抖落些演艺圈中的琐事,来满足某些观众的猎奇心理,以为跟上谁的风就火了,完全忽略了作品的艺术含量。
三.“期货出笼”不“可期”
到电视剧交易市场里去逛逛,不难发现,很多宣传得声势浩大的电视剧都还在“筹划之中”。买方卖方都在炒期货。没看片子,谁能知道好坏!电视剧市场上的期货比期货市场上的绿豆更坑人。因为,弄不好它损失的不只是钱,还有观众的精神家园。
观众上当的例子可谓不少,比如《蓝色妖姬》,宣传猛、炒作热,可观众看过几集自然就会换台了。很多期货片子为了早交货,便凑集数,好收钱,于是便忽略质量了,不是把片子拉长,就是压缩摄制资金。原先看电视剧时,观众都生怕错过一眼接不上,而今呢,就是隔上两三集再看,照样知道所以然。更何况,电视剧市场的期货交易很容易产生暗箱操作。试问,有几家影视出口单位能有足够的出售期货电视产品的信誉和与风险负担能力?
四.“追加续集”难“续绩”
“狗尾续貂”是电视剧制作业的又一弊病。原剧火了,赶紧搞个续集沾沾光,省时省力又得卖。因为原剧的影响力,观众必然对续集有期望值,这样起码宣传费就能省下不少。但是拍续集大多要赶时间,否则原剧的温度降下来,续集借的亮就少了。赶出来的戏能是精品吗?要不新浪网上怎会有一网友留言:看电视剧如喝茶,原剧是“品”,续集是“喝”,再续就成“牛饮”了。续集牌的玩法大体有二:一是挂羊头,卖狗肉。有些“续集”与原剧根本风马牛不相及,也硬说是“姊妹片”或“兄弟版”,以此来吸引观众,这跟欺骗差不多。第二种玩法就是将原剧结局延伸,照虎画猫,换汤不换药。续集故事大多不如原剧。例如《还珠格格》,火了没多久,续集就出来了,原剧不过20集,续集竟有48集!其中有一集先是格格挨打拍了半集,然后格格上药又拍了半集,实在无聊至极。而且如今“格格”还要拍大结局,是不是还会有一部200来集的《还珠格格大结局之续集》呢?
观众心明眼亮便不会上当:续集大多都是“砸牌子”的作品,公鸡插上彩翎也成不了凤凰。
我国电视剧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套用《虞美人》的词牌可描述为:粗制滥造何时了,浪费知多少?茫然投资借东风,品位不堪入目荧屏中。视者良知应犹在,只是观念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屏”白水哗哗流!
给国产电视剧找病并不是说国产电视剧走投无路、没药可救了。这是以电视剧业正在蓬勃发展为前提挑出的毛病,是“发展当中的问题”。我们的目的在于:找出症结,防微杜渐,使国产电视剧业迅速走向成熟、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之路,为观众贡献出更多、更好的电视艺术精品。(新报记者马健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