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点击《纪晓岚》(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2月20日12:02 每日新报
应当承认,只要拍得好,《铁齿铜牙纪晓岚》(以下简称《纪》剧)可以成为一部艺术性、观赏性、文学性俱佳的上品。剧中和与纪晓岚有这样几句精彩的对话,和珅:历代的清官有多少纪晓岚:如凤毛麟角。和珅:那贪官呢?纪晓岚:如黄河之沙。和珅:是呵,这贪官比牢房还多,你关得过来吗?寥寥数语将封建社会的腐败揭露无遗。但是,由于《纪》剧编导的功力不足及主要演员选择不当,致使这个被炒作得“如何了得”的戏,有点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笔者在此“点击”一二,不知是否准确。
其一,编剧高手云集、人多嘴杂,邹敬之、郑万隆难展才华。《纪》剧的编剧有七人之多,其中包括邹敬之、郑万隆两位大手笔。俗话说“人多盖塌房”、“鸡多不下蛋”,这个集体创作班子(字幕上未标出何人执笔),不但没能使《纪》剧显得多么厚重、紧凑,反而使该剧形成风格、结构、语言等方面不够和谐、统一。无论从正史还是像《清十三朝演义》那种野史来看,《纪》剧应是一部亦庄亦谐、有深厚历史感的正剧。它应以表现纪晓岚的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智力过人、能言善辩为主线。而现在的《纪》剧却形成纪晓岚、和珅、乾隆“三足鼎立”的态势,再加上一些不酸不甜的爱情戏,使全剧拖沓松散,枝蔓过多。在台词和语言上远不如邹敬之的《康熙微服私访记》精炼热烈、味道醇厚,给人以不古不今、不文不白之感,甚至让纪晓岚喊出“这个问题对我们太重要啦”的现代语言。再加上个别女演员的普通话尚未过关,造成人物对白南腔北调、京港混杂,大煞风景。
其二,和“淹”了纪晓岚,张国立“能上不能下”。相比之下,《纪》剧中的和比纪晓岚更有光彩。王刚的演技更显娴熟,他把和珅狡诈、歹毒、贪婪、笑里藏刀的奸佞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表演爆发力强,张弛有序,一曲《枉凝眉》更是字正腔圆,余音绕梁,信难叹喟。而在古装戏中演惯了皇上的张国立,则显得表演平淡,不像演康熙那样光彩照人、游刃有余,没能把纪晓岚表面上“迂腐寒酸”、含而不露,而骨子里机敏聪颖、满腹经纶的一介名士形象多侧面地勾勒出来。纪晓岚的化妆与扮相也过于“青春”和“阳光”了些,再配上一个又张扬又现代的杜小月不离他的左右,(这两点是编导的失误),更使纪晓岚的风采大打折扣。张国立演的纪晓岚,举手投足乃至说话的语气仍残留着康熙的痕迹。他演皇上堪称一绝,而演大臣则不敢恭维,给人有点儿“能上不能下”的感觉。
其三,张铁林演技无长进,乾隆爷一点不风流。恕我直言,《纪》剧选用张铁林扮演乾隆是一大败笔。张铁林作为一名资深演员,应知道“千人一面”和重复自己乃表演之大忌。
然而,他演的乾隆与《还珠格格》中的乾隆如影随形,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举止浮躁、表情夸张、语调单一。尤其是他动不动就横眉立目的面部造型,活脱脱像一个上宽下窄的英文字母X,某些习惯性的机械动作,颇有点卡通味儿。由于他没能演绎出乾隆爷的文韬武略、稳健、大气的九五之尊的艺术形象,使《纪》剧减色不少。让他与王刚、张国立配戏,自然是相形见绌,差了那么一大截儿。
以上三点是《纪》剧的硬伤,至于剧中存在的那些“柏油马路,水井盖儿”,纪晓岚动不动就用手搀扶女性,以及台词中的现代词汇等小毛病和穿帮镜头,就不一一列举了。(李宝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