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中国观众不喜欢《卧虎藏龙》找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理由其实很难,而且也没有必要。每个不喜欢《卧虎藏龙》的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可能会南辕北辙,互相矛盾,这并不要紧。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观众对一部影片的看法永远做不到“舆论一致”,这是很自然的。何况还有喜欢《卧虎藏龙》的人,我相信,人们喜欢《卧虎藏龙》的理由,并不比不喜欢《卧虎藏龙》的理由少。
这样说很容易被人认为是和稀泥,没有标准,没有原则。但光是把衡量电影好坏的标准和原则搞清楚恐怕就非常难,而且,《卧虎藏龙》和《花样年华》是否要用不同的原则和标准来衡量呢?我想,这么复杂和形而上的问题还是留给专业的学者和教授去慢慢地研究吧。在这里,我更关心的其实是一些看上去和电影无关的问题,比如,《卧虎藏龙》在国外拿了很多大奖,很多同胞好像并不为此感到多么的光彩和高兴,反而冷言冷语地说一些风凉话,或者酸酸溜溜地贬损一下导演李安和他的影片。一位号称“大师”的国内导演就向别人透露,他拍《最后的贵族》的时候,李安只是一个“群众演员”。还有人一再提醒我们,别把奥斯卡当回事,更别把外国人当回事,外国人给再多的奖也说明不了什么,我们就是不买账。
很好,很有民族自尊心。但我不记得是什么人说过,文化相对主义对西方标准的批判和抵制,很可能反过来强化了西方标准的普遍性。是不是这样我说不好,我只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对待奥运金牌一样,对待电影艺术家们在国外拿的“金牌”呢?它的含金量恐怕不会比奥运金牌差多少。而且,我并不认为这些奖仅仅是对某位导演个人艺术才华的认可,它们恰恰标志着这些年来中国电影的地位在世界上不断提升,谁也不能再轻视中国电影。这是几代电影艺术家拼搏奋斗的结果。奇怪的是,长久以来,我们却一直心安理得地采用非常极端的双重标准,或者捧之上天,或者贬之入地。难道奥运会就不是西方标准了吗?既然我们已经打开大门,努力将自己融入国际社会,那么,普遍性恐怕还是要讲一点,而且,也没有理由欢迎这个而抵制另一个。
总而言之,我以为,《卧虎藏龙》在国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个转折点,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影片本身,不可低估。很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希望着中国电影能够走向世界,能够被全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也希望中国电影能够打入美国电影市场。很多带着自己的影片去美国的导演,回来后都给我们编造一个在美国如何轰动的神话。尽管我们知道他们是在自欺欺人,但其情可悯,也只好任由这种神话暂时安慰一下我们内心由于美国大片横行国内造成的不平衡感。而这一次《卧虎藏龙》真的在美国大行其道,它把许多导演多年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就像它还要将许多人多年来的奥斯卡之梦变成现实一样,我们总不能视而不见吧?(解玺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