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
《大宅门》
《大红灯笼高高挂》
《笑傲江湖》
说心里话,赵季平先生是我十分喜爱和仰慕的一位作曲家。二十年来,他为一些经典影视剧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音乐。《黄土地》的粗犷淳厚、《红高粱》的浓烈豪放、《菊豆》的深沉凄婉、《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别致含蓄,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有的旋律至今还在耳畔回响。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和“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的歌声更是唱遍五洲四海、大街小巷。
也许是应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句老话,不知何故,赵季平的影视音乐创作逐渐显现出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突破的状态,而且还出现了某些极不和谐的“音符”。
先是他为电视剧《水浒传》创作的《好汉歌》因涉嫌抄袭民间流传的《王大娘补缸》的曲谱而对簿公堂,虽然他没有被告倒,但是作为一个资深的作曲家,在短短一首歌曲的谱写上模仿、借鉴一首广为流传的民间曲谱,总不能算一件“风光”的事儿。
再就是他为《笑傲江湖》创作的音乐及主题歌,在对该剧的激烈批评与“骂”声中一并受到评论界和观众的指责。很多人认为,《笑》剧的音乐与主题歌旋律怪异、毫无美感可言。而赵先生面对媒体与观众的批评依然“自我感觉良好”,还放言:“《笑》剧音乐是否成功,要几年后再说。”众所周知,电视剧不过是一种快餐式的大众文化,即使是轰动一时的剧作,随着斗转星移,很快就被人们淡忘了。几年后,谁还会去理会《笑》剧的音乐是否成功呢?赵先生对自己作品的巧妙评价,真是“无招胜有招”。
紧接着他又为央视大戏《大宅门》作曲,从第一集开始,《大》剧的音乐给人最突出的感受是似曾相识和耳熟能详。“似曾相识”是指《大》剧的音乐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手段大同小异。“耳熟能详”是指《大》剧中使用的京剧曲牌和打击乐的演奏,都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京剧艺术的元素。本人对京剧艺术不甚熟悉,为了慎重起见,我请教了一位十分精通京剧的朋友,他告诉我,《大》剧的音乐至少使用了京剧的“大开门”、“柳青娘”等曲牌,还使用了“行弦”、“武场”、“回击头”等演奏手段,虽然赵先生融入了一些自己的“乐句”,但总体上没有离开京剧的“谱儿”。因而有人戏称,若不看画面,只听《大》剧的音乐,你想不到电视台是在播电视剧,而会以为是在播京剧。我以为,如此照搬、模仿、挪用现成儿的京剧音乐,也算得上是创作吗?不可否认,赵先生确实为《大》剧谱写了一段管弦乐,但依然没有脱离京剧曲牌的基调。并且,他在剧中大量使用了这段管弦乐,因而给人以单调、重复、缺乏个性、没有新意的感觉。与《大》剧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及众多明星的精彩表演相比照,赵先生的音乐显得乏味而逊色。难怪他自己也承认“音乐做得好,不如戏里的角色好”,这绝非谦谦之词,而是肺腑之言。
赵先生的创作何以形成难见“黄钟大吕”、琴瑟声微的境况呢?我认为绝不是他真的江郎才尽了,而是他“接活儿”太多、太滥。在超负荷的疲惫劳作中,在导演或制片商“催货”的电话铃声里,他怎么可能精雕细琢、潜心磨砺每个音符、每个乐句和每个乐章呢?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连完成了《笑傲江湖》和《大宅门》两部大戏的作曲,眼下正在创作一部大型舞剧《圆明园》,同时又要接下吴子牛的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的音乐创作。一个人的精力与时间是有限的,即使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不可能有三头六臂。因此,他在繁忙而紧迫的创作中,重复自己、重复他人就在所难免,模仿、借鉴、拼凑也在情理之中,而突破创新、超越自我则无从谈起了。
最后,惟望赵季平先生多为我们创作出一些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华彩乐章,少做一些手工粗糙、味道平淡的“音乐拼盘”。(李宝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