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演员、二流编剧、三流导演?妥协带来了心理满足?思路还是二三十年前的?学了点《红楼梦》的皮毛?
尽管没有出现像“三爷”刘佩琦所预料的“万人空巷”争睹《大宅门》的热闹场面,但说起近期里比较出挑的荧屏热点,还真的是非它莫属。随着《大宅门》渐入佳境,斯琴高娃终于不用为老扮少而担心了,她领着白家子弟浩浩荡荡去百草厅摘白家老号的牌匾,可以说是一个高潮,为以后陈宝国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根据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调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宅门》跨过了20%的门槛,似乎是创造了今年央视一套电视剧的新高。主创人员有理由因此而额手相庆,编剧兼导演郭宝昌更是毫不客气地说,“这部戏精彩绝伦,空前绝后。”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著名导演张艺谋,却顾不上郭宝昌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大面子,勇敢地对《大宅门》下了“一流演员、二流编剧、三流导演”的结论,让一路高开高走的《大宅门》,又遭遇了一场雾雨风。
有评论说,对家族往事的迷恋使郭宝昌对表演风格和演员阵容的妥协更为彻底,多数人在表演中靠预热才能有效果的表演,靠“尾巴”才能让人感受余韵的腔调,好像去错了地方,以为到了人艺剧场,看与《茶馆》同样杰出的话剧《大宅门》。那种中气十足的对白,那种十米开外看上去也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人体动作,那种由大段台词你一句我一句组织的群戏,其实更有无穷魅力。这是一种艺术的惯性在起作用,以为戏剧腔是老北京的最好标记,谁更接近舞台腔,谁就更接近老北京,偏偏在这部戏中,张丰毅不,刘佩琦不,倒也不失风采,很值得琢磨。
这种在表演样式上的冲撞,不能不归咎于导演对大牌演员的妥协,这些妥协抢夺艺术养分,但却能带来心理满足。而第五代导演在《大宅门》中充当的那些小角色,更多的恐怕也是考虑“花絮”的成分,至于他们的表演如何业余,看来也是导演为名所累妥协的结果。
来自北京大学的文艺评论家张颐武干脆直言,这是一部很老套的电视剧,从目前看到的情况,没有走出传统的家族恩怨的模式,一个大家族的兴衰是现当代文学上常见的主题,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这也是常见的。在《大宅门》中,所有的故事内容都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东西,作者的思路还是二三十年前的,从情节设置到叙事手法都是老套的,没有更新的东西。
而导演郭宝昌自然不会承认这部几十年摔打出来的作品,其结论就是一个简单的“老套”,“《大宅门》跟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同。它是通过人物来体现一种宅门文化,我觉得在以前没有过,与别的文艺作品也没有可比性。”可问题是,就是有人愿意把《大宅门》拿出来和以往的文学名著做比较,斯琴高娃的一句“白文氏和王熙凤有不少相同之处”,让人不得不把它与《红楼梦》做一番比较,尽管郭宝昌曾经诚惶诚恐地表示,《红楼梦》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名著,《大宅门》绝对比不上《红楼梦》,但这并不影响人们仍然把《大宅门》戏称作《白楼梦》。这一比,可又比出了作者的境界不同。有评论指出,郭宝昌固然比曹雪芹更知道今天的观众想看什么。你看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戏剧矛盾、强烈的人物性格冲突,都是《红楼梦》所不及的,以今日文化消费者的欣赏口味而论,《红楼梦》的故事是平淡而缺乏吸引力的,而郭宝昌的《大宅门》虽然好看,但却放弃了文艺创作中宝贵的批判精神。一样是面对自己曾经置身其中、而今已被雨打风吹去的豪门生活,曹雪芹表现为恨与批判,郭宝昌表现为爱与迷恋;曹雪芹质疑过去的好时光,而郭宝昌则是在怀念过去的好时光,这正是《红楼梦》与《大宅门》的本质区别。所以,郭宝昌号称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其实那些影响都在皮毛上,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商业时代的创作者。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钦佩张艺谋导演的艺术良心。
有人分析说,电视剧《大宅门》没有像《笑傲江湖》那样受到网民的“恶毒”攻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部戏的基本观众是中老年群体,年轻人很少会为京腔京韵的老派与程式而静下心来为收视率做贡献的。如今《大宅门》的收视率肯定会因为另外一部电视剧的上档而面临严峻考验,那就是由赵宝刚导演、陆毅、周迅主演的《像雾像雨又像风》。这股“雾雨风”带来的,是30年代上海的爱情往事,爱情故事加上偶像阵容,恰好是另一群电视主题观众——25岁以下的青年学生所钟爱的电视剧模式,老气横秋的《大宅门》将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雾雨风”,将是一场戏外的好戏,郭宝昌最终能否战胜赵宝刚,同样让我们拭目以待。本刊记者/徐 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