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金庸的名气越来越大,当年还偷偷摸摸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金庸小说的一代人早已长大,而他们身后的一代人则开始明目张胆地捧着金庸小说,看着金庸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金庸早都成名牌大学的教授了,人家是知识分子,绝对文化!”于是有关金庸的作品在市场上也形成了产业,从图书到影视,从网站到研究会,“金庸”二字成了金字招牌。金庸就是武侠小说的代表,金庸就是市场的“福字”,金庸就是极品中的极品,为了满足金庸迷的嗜好,很多影视人一拥而上,让人们的耳朵有点累了。武侠的世界里,除了金庸 我们难道就一无所有?
金庸为名声累
金庸拥有很多读者,从贩夫走卒到文人墨客,从青春少年到耄耋老者,手拥一卷金庸的小说,就可漫步闲云野鹤的武侠世界。不过喜欢武侠的人们似乎也开始喜欢推崇所谓的武林盟主了,当然这个盟主之位似乎是理所当然地就落到了金庸名下。但是对于金庸的喜爱,却不能替代其他一些作家。古龙、梁羽生、温瑞安、黄易、卧龙生……其实真正喜欢武侠小说的人在心底还留下了更多的名字。李安首次投拍武侠电影,选择的是三四十年代很有名气的王度庐,选择的剧本则是当年号称“鹤铁”五部之一的《卧虎藏龙》。电影《卧虎藏龙》大获成功,很多人说这和剧本有很大的关系。王度庐的笔触是传统而又对中国古典社会文化充满怀旧情绪的,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不过很多人就是喜欢热闹,非要纠缠着金庸的名字,死死不肯放手。金庸等于武侠的庸人规律让金庸很累。
金庸为作品累
在金庸的小说里,不仅有故事,有爱恨,还有历史有气节。故事和爱恨满足了凡夫俗子的阅读心理,历史和气节则满足了学者的阅读心理,两者相结合,竟使一向传统、寻旧的学院派也开始接纳了金庸,也正是如此,金庸的身份才大大提高。喜欢金庸的金庸迷们在研究金庸著作时,却发现了许多违背事物基本规律的情节,让人们对金庸的博学开始产生怀疑。譬如《射雕英雄传》中,几次大的失误,让人们不知道黄蓉到底多少岁数,在《笑傲江湖》中,蓝凤凰为令狐冲用原始办法输血,居然血型不符!武侠的世界虽然天马行空,虚幻浪漫,但事物基本的规律还是不能违背。武侠中的人物依然活在现实社会中,不是神也非仙。金庸也在不断改写自己的书,重新出版时很多情节已经改变了。金庸知道自己不是神仙,累是没办法。
金庸为影视累
香港的武打片本身就比较成熟,在众多的武侠片中不乏金庸的作品。《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电视剧让观众如痴如醉。一向不屑于商业操作的内地也看出了市场,开始瞄准金庸和武侠题材,并且走出了自己的第一步。虽然《笑傲江湖》得到的批评声音远远多过了赞扬的声音,但似乎对金庸招牌的迷恋反而是升温了。江苏台要拍《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再次卖到内地,内地投拍《连城诀》,张纪中又开始打造《射雕英雄传》……各种各样的消息和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开始和金庸纠缠起来了。想当初为了进央视《笑傲江湖》剧组,多少演员挤破头费尽心思。而思想日渐成熟的演员们却变得理智起来,陆毅、范冰冰这些被人羡慕的演员居然推掉了《射雕英雄传》的演出,各自忙各自的事了。不可置疑,出演金庸的作品便可坐上成名的“火箭”,但文艺作品不是批发市场货架上的东西,能明白的人都不会一拥而上。被定位成批发,金庸哭笑不得。
金庸为自己累
武侠小说能不能上大雅之堂是早些年金庸的困惑,而当文学界对武侠小说地位重新审定,金庸也渐渐成了热门人物。此时的金庸自己却对外宣布要从此隐退江湖,不再涉足“武林”。遗憾的是,又应了一句老话“人再江湖,身不由己”。金庸依然是一个热点,尤其是与市场结合后,不但名校邀请,影视圈也锁定老人家,一会儿是担任比赛评委,一会是参观剧组,清闲是很少有的。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在经历江湖恩怨后,总会选择隐退的方式,在世外桃源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在小说中,这是一种不现实的理想,而在生活中,金庸依然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真想对那些喜欢热闹的人们说句,饶了金庸老先生吧,就冲着他写了那么多大家喜欢的东西。本报记者小尧(华商报)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