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逊案、“深喉”事件、《星球大战》,最近,这些产于上世纪70年代的娱乐事件的谜语被先后解开,媒体在惊呼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渲染、关注,但是结果却没有像媒体预料的那样产生巨大反响。
近日,路透社针对这一现象撰文:我们是不是高估了这些事件的影响,毕竟70年代已经远去。
杰克逊案
漠不关心的人将近1/5
最近落幕的很多娱乐事件中,产于上世纪70年代的占据了大部分,杰克逊旷日持久的官司算是一件。杰克逊最早走红是在70年代,那时候他还是个小孩子,在杰克逊五兄弟演唱中占据了主角,他机灵的表演和调皮的演唱让歌迷们喜爱。他那时候总是唱着“爱”、“世界”这样题材的歌曲,但是却没有真正的童年,他内心的孤独正源于那个时候,而且后来的偏爱儿童,以至于引起一系列麻烦。
我们的媒体对这件事给予了巨大关注,各电视台把转播车开到了法庭外面,现场直播审判过程中的风吹草动,杰克逊案件落幕以后,杰克逊回到梦幻岛庄园了,媒体仍旧驱车在后面追赶。
但是公众呢?在全美音乐告示牌(Billboard)所作的投票中,对此事漠不关心的人占到了17%。让人怀疑媒体对这件事的关心是不是超出了应有的尺度。
《星球大战》终于完结
另一起事件就是《星球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在30多年的放映中,无论是星战迷还是卢卡斯都变老了,变得不再激动了。
卢卡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帝国是如何分裂的,维达是怎么变成黑武士的,这部电影轰轰烈烈地卷走了好几亿美元的票房之后,完结了。看完《星球大战》最后一部,人们终于可以真正和披着斗篷拿着灯管打架的绝地武士说再见了。
“深喉”与娱乐无关的娱乐事件
另一起发生在70年代的事件原本和娱乐无关,这就是“水门事件”,有意思的是,当时《华盛顿邮报》的总编用一个情色电影的名称“深喉”代指前中情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的时候,这个事件就已经被渲染了些许娱乐色彩。
在“水门事件”发生一年后,《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功成名就,不但出了那本名为《总统班底》的小说,随后这本小说又被改编成电影。在马克·费尔特站出来承认自己是“深喉”以后,《总统班底》电影再度热销,马克·费尔特也参加了电视台的谈话节目,随后出版商盯上了他的自传,开价是100万美元。
这就是70年代给我们留下的财产,但是在爆发之后,它们终将消失在媒体的视线里。因为70年代已经远去了。编译/本报见习记者暄暄
国内媒体人观点
同意:
受众也有“新闻疲劳”
黄集伟(资深出版人、曾经的媒体人):我挺同意这个观点。我觉得一方面受众对事件的关注确实有年代的局限。另一方面,受众对关于偶像的信息也会产生新闻疲劳。像杰克逊,他是个制造新闻的能手,但他的负面新闻太多了,老百姓也就不关心了。
这说明受众也在成长。曾经一段时间,可以说是“丑闻即是轰动”,但现在大家会知道,明星会苇作秀啊,有些耸人听闻的消息,不一定是真的。比如现在又在热炒王菲怀孕———不是唱歌不是演戏,而是乱猜她怀孕。关注度自然会降低。
反对:
同时代人不会忘记
戴方(北京晚报资深文化记者):20世纪70年代已经过去?不能这么算吧。我觉得,流行文化表面上看是当下发生的事件,时间过了关注度就弱了。但其实与那种流行文化同时代的那些人,尽管已过了很久,还是会表达自己的喜好。
至于这三件事,我认为并不能相提并论。杰克逊事件,我个人认为就是从丑闻角度去看一个过气歌星,“水门事件”是一段历史,而星战却是文化事件。而且,我不认为人们对星战的热情过去了。在国外,是有星战文化一说的。《星战前传3》的票房依然很好,激动与否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我在看这部电影时,也看到电影院里有不少外国人。赵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