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正文
评论:从“外来者”到“外来者”的李安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0月30日17:16  新浪娱乐

  新浪网友:Cube

  1994年,李安拍完《饮食男女》,暂别华语影坛,迈进了好莱坞的大门。2000年,他携《卧虎藏龙》卷土重来,在大陆及港台地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表面看来,他似乎是在绕地球一圈之后,又回到了起点。但实际上,经过在好莱坞五年多的“陶冶”,李安的文化身份仿佛已经发生了变化。五年前,他以“外来者”的身份登上比弗利山;五年后,他竟然又是戴着“外来者”的眼镜回归华语电影。《饮食男女》的告别是一个辉煌的告别,然而尴尬的位置以及他从好莱坞娱乐片中汲取的“精华”使《卧虎藏龙》的归来成为一个彻头彻尾失败的归来。

  作为李安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可谓是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部电影不仅是他对传统中国家庭问题的总结,还标志着李安一个创作阶段的结束,更为他进入好莱坞铺平了道路。

  前两部电影中子代婚恋对象国籍和性别变化所带来的家庭危机,在《饮食男女》中被扩展为上、下代之间价值观、生活观在当今生存背景下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沟通交流困难而最终导致了家庭体系的崩溃和重塑。影片几乎从头至尾都在讲述女儿的故事。三个女人代表了现代女性三种选择生活的方式,她们的行为是把家推向崩溃的直接动力。她们都想走出那幢已经颓败的老宅,只有一个问题悬而未决:谁来照顾父亲?这是全片中困扰家庭的主要问题。于是父亲的故事成了影片的一条暗线,父亲是隐藏的推动者,他的力量是一道潜流,悄然无息地改变了整个家。父亲的问题在于欲望缺乏表达。锦凤被赋予了双重角色,是女儿与妻子的综合体。父亲在她身上找到了精神的归宿,然而在传统的道德伦理下,这种爱被蒙上了一层“不伦”色彩。李安在此展示了中国人背负了千年的道德标准和文化传统,折射出人们在此之下的痛苦和挣扎。这种痛苦和挣扎既是源自旧体制的解体,也来源于新观念的确立和体制的重建。他很巧妙地运用了食与色这两大人类的基本需要,并加以统一。父亲高超的烹饪技艺与对烹饪的浓厚兴趣是强烈情欲的转置,而失去味觉则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最后问题还是得由父亲自己来解决,在一次全家福性质的晚宴上他终于亲口说出了他的选择,欲望得到了表达,随之而来的是家庭最终的分崩离析。父辈与子辈互相接受的困难决定了今天的“家”已逐渐摆脱传统的束缚,建立起以亲情为联系,个人自由空间的集合的新型关系。在这种关系模式中,不存在绝对的权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赋予了每个人更多的权利和义务。李安在这里彻底地瓦解了父权,父亲被完全还原成活生生的人,真正的“饮食男女”,从而否定和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父系权威。应该说,李安在这部影片中还是体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情伦理的反省与思考,但或许是中国人天生的圆融使他的这种探讨非常有限度,没有深刻的挖掘和锐利的批判,他更多的是一种呈现,并在呈现的基础上显示出他的调和能力,最终以完满的结局收尾。李安在影片中逃避了正面表现子女对父亲的“不伦之恋”的接受过程,和深入反映中国人的情理观念,这便足以说明他的中庸和妥协。

  《饮食男女》能够成功地得到西方电影人,特别是好莱坞的赞赏,甚至成为李安走进那里的敲门砖,就在于他用符合好莱坞主流商业片的拍摄方式展示了东方文化奇观,以满足大众娱乐欣赏习惯的策略契合了近几年西方影坛回归家庭、回归传统的潮流。其实《推手》和《喜宴》也是如此,只是这部电影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而且更加圆熟。李安拥有中国文化的成长背景,同时又接受了美国的电影教育。虽然纽约大学在美国算得上是相对比较前卫的电影人才的生产基地,马丁-斯科塞斯、蒂姆-伯顿等都从这里走出,但它对于李安似乎并没起到这方面的作用。李安在技术上具有相当的保守性;叙事上,他的影片戏剧化成分浓重,有着完整的起承转合,剧作结构严谨清晰。影片按照线性时间推移顺序,老老实实地讲述一个极具可看性的故事。影像风格上,也是平实朴素,没有太多花哨,缓慢而从容。是绝对传统型的,基本上没有实验性因素。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探讨温情的家庭问题??与好莱坞主流电影倡导价值回归不谋而合,而且还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观众喜欢看的“好”结局。这些都完全吻合好莱坞类型片的要求,有着很强的娱乐性。但李安迅速博得青睐的主要原因是他满足了在后殖民语境下西方人对中国的一种“窥淫癖”。不知是他深谙西方人这一心态而加以利用,还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能喜爱,他在三部影片中都借助了东方文化奇观??太极拳、书法、饮食,尤其是这部电影展现得最为完整细致。不管他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至少它带来的结果便是西方对神秘的东方文明的好奇心得到了迎合,李安电影制造了一道“他者”眼中“美丽”的风景。这些民族风情投合了国外电影人的“东方趣味”、“中国情结”,弥合了他们的想象,使他们得以一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一角。同时影片中传统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解构,在西方主流语言之下也很容易被读解成强势的欧美文化对弱势的中国文化的胜利。虽然我们不能就此断言李安这时是在向外国人讨好献媚??毕竟这样过于武断,就像我们不能完全以“拍给西方看”来评价张艺谋前期的作品一样??但这些影片确实获得了西方影坛的认可,《理智与感情》的制片人正是看了《饮食男女》才萌生了邀请李安的念头。而李安在影片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的这种倾向性实际上已经为他重归华语电影埋下了某种隐患。

  《饮食男女》使得李安登陆美利坚大陆,或者可以说是一种返回。他曾经带着在美国学习的成果回故土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再凭着在本土的成功“荣归母校”,开始了另一段征途。在好莱坞五年,三部电影,明显地呈现为一条曲线:《理智与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开端,《冰风暴》达到了高峰,《与魔鬼同骑》则处于下降趋势。《理智与感情》和《冰风暴》的成功在于他继续着自己熟悉并擅长的家庭主题,而且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去看待欧美文化,这就给影片带来了一定的客观性并注入了新意。实际上,李安在这两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被赋予的主动性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基本上就是被动的。好莱坞需要借助的只是他的理解力和领悟力,以及某些表现手法和技巧,却不需要他的个人化理解和感悟。从根本上说,他还是没有话语权力。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工具、媒介和手段,他是一种“别样”的视角,是好莱坞人借以顾影自怜的一面镜子。他始终是作为一个“外来的中国人”被定位的,是受到权力中心系统所排斥的。好莱坞利用他终究是为了自身力量的扩张,给本国电影人萎靡不振的梦工厂带来一丝活力,打着“东方导演”的幌子去攻占更大的世界电影市场,特别是华语地区。同时还可以继续他们的“窥视”。李安由帮助西方人“观看”变成了“被观看”的对象,他无法改变其“他者”的边缘地位,这是一种可悲的沦陷。这也就注定了他在这五年中难以取得较大的进步,可以说他的归来也因此而将是必然的不成功,至少是无法超越以前那三部作品。《理智与感情》和《冰风暴》虽然成功了,但李安在其中并没有多少发挥余地,影片本身就是外国名著改编,而改编权又被他们握在手中,李安的自由度当然被削弱了。题材上是自己的拿手好戏,制作过程又受到制约,因而这两部不错的电影并没有促进他导演水平的提高。他一离开家庭戏,马上便暴露出问题和缺陷。《与魔鬼同骑》似乎是李安试图作出转变,他自拍戏以来,一直是在家庭的小圈子里上打转转,而且探讨得并不深入,创作思路相当狭窄,本身就不利于他的发展。《与》一片正好就反映出他的不足,这是一部融合了战争、历史、爱情、友谊的所谓“史诗片”,长期以来流连于从厨房到卧室的几十平米空间的李安在驾驭这类大型题材时显得力不从心,他缺乏一种宏大的气魄。电影上映后反响平平,李安陷入了某种僵局。于是他杀了个回马枪,重新回到母语文化的怀抱,企图再次借助自己赖以成名的武器赢来突破,《卧虎藏龙》便具有了这样一种意义。

  可惜,李安的这一枪杀得并不漂亮。当然我们首先还是得肯定他坚持变革、拒绝再墨守成规的勇气,他选择了一部武侠小说,可见他仍然是想摆脱既定风格的约束,以求创新的。但是电影实在是让人惨不忍睹,完全一团糟。李安想讲述一个“侠”的故事,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包含着丰富内涵的精神,可是他自己本身就缺少那股“侠气”。长期贯穿在他电影中的那种“小家子气”也被带到了这部影片中,影片中的几位主角没有一个显示出了真正的大侠风范,纠缠于个人琐碎的恩怨情仇,毫无荡气回肠之感。如果他想像王家卫一样解构“侠士”观念那也就罢了,问题是他显然想从正面传达出“侠气”,可是他想表达的东西消融在他的表达中。塑造人物形象失败,对于主角们的性格刻画非常苍白无力,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几个人似乎都有某种程度上的偏执狂,极其平面化。整个剧作结构也很松散,没有张力,采用传统叙事手法,又叙述得异常平淡乏味。连台词也明显没有经过提炼,韵味全无,有的甚至显得很无聊。我没有读过原作,不知问题之源究竟在哪儿。但至少,剧本的失败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李安竟然也拍下来了。他在大场面的调度上相当混乱,只有人多且喧闹的感觉,气势却没有突出来。几个演员也表现得相当平庸,李安似乎没有充分发掘出他们的潜力。章子怡的演技平平自不用说,但最起码张震在杨德昌、王家卫电影中的光彩是有目共睹的,而在这里,他显得傻乎乎,他的“痴情”一点都不感人,反而有些做作和无来由。这虽然与剧本的缺陷有关,但导演的调教能力也让人怀疑。还有武侠片最基本的要素??武打动作,竟然还以吊钢丝绳飞来飞去来哄观众,虚假得令人发指。可就是这么一部几乎没有一处令人满意的烂片,居然博得了西方人的连声喝彩。李安在好莱坞浸淫了五年,别的没学到,倒是学会了那一套商业噱头。玉蛟龙与罗小虎的爱情几乎完全演变成了肉欲,毫无铺陈、展现过程,仓促而粗糙,整个就是典型的好莱坞模式。但外国人很满意,这符合他们的娱乐心态。当然让外国人惊叹的真正原因,还是这又一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窥视”。可以说这部影片处处显示出李安的投机主义。他再次挑选了一道东方文化景观??武术,抓住了近两年中国功夫在西方大受欢迎的流行潮,他影片中的那套“功夫”也显然只能蒙蒙外国人。影片的时间背景是清朝??一个最得电影人青睐的朝代,地域背景则包括了风光壮丽的塞外,演员差不多都是西方人熟悉的面孔,尤其是最近比较红火、颇有话题性的章子怡在其中占了绝大多数戏份。可以说,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已经在自觉地,甚至是刻意地讨好西方,借中国文化之外壳重振雄风。他是以“外来者”??西方人的角度定位这个故事,所以根本没有表达出“侠”之精髓,他要展示的是给西方人看的“武侠”,在文化身份的认同中李安迷失了自我。所以《卧虎藏龙》更像是一部好莱坞人拍摄的“武侠片”,李安从一种“外来者”转变成了另一种“外来者”,从无意识地投机转变成了有意识地投机,这就是《卧虎藏龙》最让人反感的地方。

  从《饮食男女》到《卧虎藏龙》,李安在大洋两岸的辗转中与他的传统文化之根断裂开来,落入了一种尴尬的境遇中。中国文化,在他已仅是工具,而丧失了他曾持有的那种反思态度。希望他所走的这段路,只是其电影生涯中的一段不再延续的曲折。《卧虎藏龙》这种功利性十足的影片最终只会断送他的艺术道路。我们期待他真正的回归。


发表评论】【影视论坛】【娱乐聊天室】【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卧虎藏龙》:看着不如听的好(附图) (2000/10/30 15:20)
评论:《卧虎藏龙》应该到电影院去看 (2000/10/27 17:43)
评论:《卧虎藏龙》--李安的鸡肋 (2000/10/26 18:36)
我看《卧虎藏龙》--一部拍给西方人看的中国武侠片 (2000/10/24 18:23)
古典传统加唯美 成都影评人纵论《卧虎藏龙》 (2000/10/19 11:35)
评论:《卧虎藏龙》龙腾虎跃 (2000/10/17 18:03)
你为谁喝彩?--论《卧虎藏龙》藏着谁的心? (2000/10/17 17:20)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美军侦察机撞毁中国战机事件
春游前别忘了看看“北京郊区旅游手册”
同学们在等你呢! 快来新浪同学会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乐坛群星闪耀5-1工体 新浪网与你同申奥
独家连载中国第一部足球小说《假球》
情感专题:贫穷的爱情你要不要?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影音娱乐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