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角色的名义和观众“会面”--浅析赵丽蓉小品表演魅力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7月27日10:28 光明日报
戏剧小品总是受到最广大观众的欢迎,原因不仅在其表现形式接近生活,能快速反映社会热点,还因为观众总在期待着和自己喜爱的小品演员“会面”:从演员身上看他们创造的舞台形象,从形象中看自己喜爱的演员。正如世界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琳那已有答案的设问:“我们究竟是来看由奥利弗扮演的奥赛罗,还是来看演奥赛罗的奥利弗?”这也正是演员艺术那说不尽的魅力所在。表演艺术家赵丽蓉的去世,使我们更加怀念她留下的艺术财富,使我们愈加感到,她正是在不断扮演着不同角色和观众会面的过程中,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尊敬。
赵丽蓉小品的题材总是力图捕捉那些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或是某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态。如小品《功夫令》就产生于国人对武术健身的热衷之中,那位“武林老太太赵丽蓉”干净利落地亮了一回身手,反衬她的是一位集男性雌化笑料于一身的“小鸡子”形象,谐谑中表达了人们呼唤健美男儿的心声;《如此包装》表现了歌厅老板对“评剧老演员赵丽蓉”近似迫害的“包装”过程,把种种不可理喻、粗制滥造、滑稽可笑的包装明星的闹剧集中到一起,让观众笑了个够;
《打工奇遇》中“农村老大妈赵丽蓉”在应聘餐馆服务员时,巧妙地利用电话把坑蒙顾客的黑心老板告到了物价局,解了观众对假冒伪劣的心头之恨。
赵丽蓉扮演的人物各具性格特色,又有她自身的表演风格。她时而武术,时而迪斯科,时而又将戏曲和流行歌结合到一起。她以非凡的表演功力,在形体、语言上极其协调地展现了把不同门类艺术硬凑在一起的“不协调”,讽刺了艺术创作上的生拉硬拽、拼凑成章,同时又充分展现了将不同艺术手段综合在同一舞台表演中的无限可能性,因而她的表演总是充满新意、充满生机,而所有这一切又都离不开她对不同门类艺术的广泛涉猎、大胆创新。戏曲演员出身的赵丽蓉不仅成功地进入小品表演舞台,也成功地进入影视表演领域;不仅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也获得了专家评出的金奖;不仅精通戏曲表演,也深谙曲艺表演真谛,因此她既能在表演中运用戏曲身段,又能在使起“翻包袱”、“吃了吐”这些加强剧场喜剧效果的曲艺技巧时,也驾轻就熟。戏谚曰,艺多不压身,讲的是掌握不同门类、流派的表演技巧对于演员创作的益处。然而戏谚又曰,隔行如隔山,道出了真正掌握一门艺术表现手段的艰难。半路出家进入戏剧、影视表演领域者不少,演好的不多。平庸者或亦步亦趋、捉襟见肘,或积习难改、不伦不类,而赵丽蓉的表演却总能渗透互补、左右逢源。
有些小品演员为了追求“火爆”的表演效果,常常忘了表演艺术的基本要求--真实。而赵丽蓉正是在这个“真”上取胜,她的表演让人相信了她就是那个“功夫老太太”、那个“打工老大妈”和那个“评剧老演员”。令人佩服的是创造舞台真实并没有妨碍她在表演中“使包袱”来增强喜剧效果,她谙熟此道,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而且她的“包袱”、“绝活儿”总让人感到和人物融为一体,是在为揭示人物的性格服务,而不是在卖弄演员个人的技巧。
观众总是期待着和赵丽蓉在剧场的“会面”,而作为演员的赵丽蓉则对每一次“会面”都十分珍惜。她总要弄清观众想看什么,希望她演谁,希望她扮演的人物替他们传达出怎样的心声。然后她把自己的技巧、情感和心灵都献给自己所扮演的那个角色,再去和观众“会面”。因此我们说,她不是以她自己、而是以角色的名义去和观众“会面”的。这正是她如此受人爱戴的重要原因。(姜涛)
请您点击此处,倾诉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