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双面吴宇森(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8月04日17:46 来稿
法国人的骄傲世人尽知,其资本之一就是文化。美国虽富强,无奈没文化,在法国人面前不免要矮上三分。所以好莱坞尽管在法国电影市场摧枯拉朽,但一直被视为暴发户,法语里将这种人称为parvenu,直译过来就是“刚刚露头”的意思,总之还是没历史,当然更不会有文化积淀。日前,来自于香港的好莱坞导演吴宇森携力作《碟中谍2》来到法国,法国人对他居然青眼有加,但请不要误会,这是因为吴宇森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光,他生于祖国大陆,创业于香港,成名于美国。
踏着“新浪潮”进入电影界吴宇森的英文名字是约翰-吴,在法国记者眼里,今年54岁的吴宇森是个双眼炯炯有神,笑起来自然亲切,说起话谈笑风生,一只香烟不离唇际的导演。
吴宇森生于中国大陆,1951年随家人迁居香港。成年后的他当过一阵子助教,却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终于投身于电影。那,究竟是什么使他走进导演天地的呢?问到这里法国人又该得意了。吴宇森1973年步入电影界,自道是受了“新浪潮”电影的影响。
所谓“新浪潮”电影,是指1957年发韧于法国的电影新思潮。当时法国一批年轻的电影艺术家主张将电影导演置于第一位考虑,其重要性大于电影编剧。他们反对所谓的“编剧电影”,主张用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的手法拍摄电影。这些人以J.-L.-高达尔和F.-特吕歇为代表。他们倡导新风格,勇于实践,其电影以低预算、尽量不借助特技、真实背景下拍摄、叙事自然为特点。“新浪潮”电影只维持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但它却为法国乃至世界电影打开了一扇创新之门。吴宇森自己说“新浪潮”里他最爱的导演是麦尔维尔,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杀手》就是受其电影《武士》的影响。
厌倦打斗思“变脸”
但吴宇森的导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拍过喜剧、古装剧、中国功夫片,当时虽未获成功,却为他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989年,吴宇森以一部《杀手》打入国际电影市场,从此也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剧中人物剑胆琴心,打斗动作流畅如水,观赏性不亚于音乐伴奏下的轻歌曼舞。吴宇森真正在好莱坞站稳脚跟是他拍摄《变脸》以后,而现在,已经成功“打进去”的他却在动脑筋如何再“杀出来”。面对法国《快报》周刊的记者,吴宇森表示,他想拍部歌舞片,其“变脸”之快叫人一下子不能接受,难怪该周刊记者把采访稿的标题定为《双面吴宇森》。
用本能来拍戏的导演吴宇森是不是个天才?当记者问他如何给自己的风格下个定义时,他的回答是“本能”,可是他又说,自己是个有许多拍摄经验的导演,所以他可以凭“本能”来拍戏,言外之意似乎是说功到自然成。此外,他还试图在每一部新片里尝试一到两种新的拍摄方法。以《碟中谍2》为例。剧中有一段西班牙佛拉芒戈舞曲伴奏下的感情戏。克鲁斯扮演的男主角与女主角邂逅,两人一见倾心。这时,吴宇森用两种不同的速度分开拍摄两个人的动作,再把它们巧妙地剪接成文,这种不同节奏下的镜头使观众产生不真实的感觉。吴宇森成功地制造了一种非幻非真,亦幻亦真的如梦气氛,整场戏颇具东方神秘气息。
吴宇森认为,在好莱坞打天下的关键是用实力来说话,起初自然是“创业艰难百战多”,可是一旦有一两部象样的东西拍成后,事情就变得相对容易了,特别是当有大牌名星愿意在你的片子里出演角色时,就象今天汤姆-克鲁斯做的那样,事情就更容易了。在好莱坞闯荡的这几年里,他学会了不少东西。比如说,如何利用产生特殊效果的镜头叙事,如何作预算。在香港拍电影时,吴宇森手里只要有个电影情节的概述就敢开机,现在他不等剧本全部完成绝不动手。
吴宇森现在已经有些厌倦了动作片,他决定改一下风格拍个喜剧。但在改变风格之前,他手里还有一个二战题材的影片要拍;他对记者表示,一俟拍完这个片子,他将着手拍一部喜剧,不过他似乎还是不太满意,因为这个喜剧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是讲一个女子的情夫为财产企图谋害她的故事,而吴一心想拍一部完全轻松的音乐喜剧。总是把剧中英雄定为拥有一颗博大胸怀的吴宇森,拍喜剧也不愿有一丝淡淡的忧伤掺在里面。(文:柏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