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抉择》观后感:艺术,请不要冷落大众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8月31日13:22 新闻晨报
长篇小说《抉择》的作者张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小说不关注人民,人民又如何会热爱文学”,也正是这句话深深打动了于本正导演,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创作冲动和艺术良知,使他们扪心自问:“电影不关注人民,人民又如何会关注电影”。《生死抉择》之所以成功,从每次放映过程中观众自发的掌声就足以证明,与人民命运休戚相关的艺术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是人民最需要、最欢迎的。只要作家不冷落人民,人民就不会冷落文学。
近年来,在我们的文艺创作中,常有人认为主旋律作品只要抓一个先进人物的素材加以歌颂就行了,他们往往回避深层次的重大的社会矛盾,以空洞表面的说教与人物来代替复杂的生活,以罗列好人好事来代替艺术概括与艺术构思,其结果使作品流于肤浅。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和反腐败这类题材在驾驭上的难度,文学创作者对现实题材的文艺创作有畏难情绪,认为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缺乏生命力,会承担很大的风险,这也是类似的文学作品缺少的一个根本原因。尤其是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果一味地强调娱乐消遣,或远离现实,远离群众,对群众所关心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置若罔闻,同样是不得人心的。可以说,离开或回避了对人民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讴歌生活的真诚愿望,就会虚假、苍白、缺乏现实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这也是一个时期以来,观众对国产电影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艺作品要在社会上产生反响,必须在表达的主题上与党和人民有一种“共鸣”。反腐败斗争民众关注,领导也重视,三年前有一个16城市的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在“你认为中国存在的问题中哪一个最迫切要解决”的选择中,“反腐败”选择的比例为最高。我们在各类报章上,在学者的讲演中,从老百姓的茶余饭后的聊天中,从杯影交错的酒席上,听到过多少生动的故事、语言、顺口溜,流传着多少官员腐败的情节,我们的文艺家应该敢于触及这个题材,并将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表达出来,这应该是一个文艺创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赵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