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生死抉择》的力量是真实的力量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9月05日11:56 华商报
几年来各种花招都很难将观众召进的电影院,终于出现了久违了的轰动效应,在对影片《生死抉择》的赞许上,党心民心又一次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它说明反腐倡廉,人心所向,它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人民群众仍然需要鞭挞丑恶,弘扬正气,直面现实矛盾的文学艺术。
影片《生死抉择》的艺术力量,首先是勇于和敢于揭露社会生活真实的力量。胡长清、成克杰等腐败案例的曝光于天下,说明了我们党是有决心、有能力铲除自身肌体的腐败分子的,也说明了腐败现象已经多么严重地侵蚀了我们的肌体,反腐败已经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认识到这一点是一回事,艺术化地反映它又是一回事,关键是既要不回避现实生活中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又要反映出党和人民坚决根除腐败的力量和决心。《生死抉择》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它所揭露的腐败现象可以说触目惊心,足以同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例相验证。一个自以为一身正气的市长,当他要反对下级单位的腐败时,却发现自己已处于政权内外腐败分子的重重包围之中,爱人的哭劝,旧友的要挟,老干部的告状,顶头上司严副书记一次比一次严厉的“招呼”,都使他随时面临着灭顶之灾,最让他感到荒诞的是,就连他这个当了四年的市长,竟然也是用价值四十万的名画买来的,他已被划入腐败分子的阵营中。
这么多巧合的事集中在李高成身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艺术的典型化,确实,即使原作者张平说,这是他采访得来的真实材料,但我们仍然要说,它是对个别的集中,对局部的突出。然而,对这个别和局部的揭露仍然需要勇气,需要一个为民立命、为党立心的作家的良知。千里之堤,溃于蚊穴,何况这已不是蚊穴,而是管涌,是决堤。《生死抉择》正是以血淋淋的事实,为我们鸣响警钟,引起普遍的警醒和深思。
影片《生死抉择》的艺术力量,还来自于主人公李高成形象的成功塑造。许多腐败大案的揭露过程,都说明腐败是不得人心的,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和政权机构内部都潜藏着巨大的反腐败的力量,魔高八尺,道高一丈,胜利永远属于人民,属于正义。
但是李高成决不是一个概念化的党的高级干部,而是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形象,他是可敬的,也是可爱的,他是高大的,也是真实的,他是崇高的,也是平凡的。他在腐败分子所设置的大网中的突围,他在面临人民的利益党的利益还是个人利益时的选择,不仅是个人生与死的抉择,也是关系到党的前途和未来的生死抉择,决不是偶然的。
影片以许多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他和工人师傅的亲密关系,他的力量的源泉正在工人师傅,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一个关心人民冷暖的党员干部,必然是代表着人民利益和愿望的好党员、好干部,他就永远不会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他的选择也必然是党和人民的选择。
影片中李高成的选择都是水到渠成,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选择,它们是那样自然,那样顺理成章,毫无人为提高与勉强之感,以至于让观众觉得自己是如此与李市长心心相印,灵犀相通。这与编导对李高成准确的定位有关:“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所应该做的。既然不是“高大全”式的英雄,他的许多缺点也就易为人理解了,如一度受郭中阳等旧友的蒙蔽,如对爱人受贿行为的不察,如开始对代理市委书记的误解等。
这一切,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魅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就是生活。这句话,这几年文坛说得少了,其实,这句话并没有错,仍然对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张平的原作长篇小说《抉择》是从生活来的,影片《生死抉择》也是从现实生活来的,即使主创人员有强烈的主体精神介入,但这“主体精神”也来自于时代的召唤、现实的刺激,所以它并没有扭曲生活的本来面目,而是使生活的本质和倾向得到了更充分的显示。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作家艺术家都走张平这样的写作路子,但我们却可以希望所有的作家都具备张平这样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文艺评论家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