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浅浅的白岩松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0月11日14:13 长江日报
因为看奥运,所以有机会仔细地打量白岩松。他赖以成名的《东方时空》,没有时间看,无法比较,单说奥运的白岩松吧。
最简单地说,替他可惜。很显然,白岩松是聪明的。看他与那些金牌选手对话,记者的基本功尚算扎实——一个个聪明与不聪明的问题,他至少串联得还好,这样就能形成对话;有对话,信息就有了。在这点上,他比大多数在现场采访的记者强。有些时候,白的这点聪明不免溢了出来,现场记者采访完了,他还追着人家要求再问两个问题,既可笑也可爱。是不是比多数记者强,就一定配坐在主持人那个位置,传递新闻“最后一棒”呢?我的意见是:未必。
“第一排”的白岩松,被王朔大大地嘲笑过一回,我倒觉着就此一说犯不着太过动肝火。整体而言,记者就是专业看客与打听者,想象记者是宫廷阴谋的参与者,或有詹妮弗-洛佩兹(《Cell》主演)那般神功能进入旁人的潜意识,多半会落空。白岩松在悉尼不是一个看客,还是什么?做看客不可耻,“尽量往前”到“第一排”也荣光,问题是你能看到什么?
普利策奖获得者大卫-哈伯斯塔姆在著作《掌权者》中,给伟大的记者爱德华-R-默罗一个了不起的评价,说他二战的报道:“(让美国人)终于发现自己竟是超级大国。”没有一个世纪像现在,一次战争一次运动会可以是全球性的。在全球性的格局里,追逐胜利是本能,但夸大胜利已不可能,金牌榜在那里高悬着,一目了然啊!默罗,那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已经为这一局面创造“看客”模式:报道胜利并评估胜利的价值。
即使强大如美国,他们的转播者在得知金牌升国旗时,也会大呼小叫。欢呼胜利,中外一律。白岩松在欢呼胜利之余,有没有像美国同行那样也发现中国金牌选手已经开始从过去争取荣誉的悲壮,向享受运动的快乐转变了呢?或者像中国网友那样发现竞走选手刘宏宇“牺牲”自己的所谓“战术”,原本只是大话?
按白岩松的说词与他在《体坛周报》上的文字论,他的思想资源只是一般文科大学生所有的浅浅的光滑顺畅的小聪明、小感觉、小领悟。不幸的是,电视媒体容易放大小感觉,使当事双方误以为小聪明就是大智慧。白曾用文字表达了他对过分在意金牌特别是“首金”的忧虑,在这个平凡的小感觉上,他的升华,拣大词,往高处说———“为人性加油”!什么话?
所以,想象在“第一排”的白岩松评估“胜利的价值”,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几近奢望。
奥运会、主持人———多好的一个位置,结果却让我替白岩松觉着可惜了!刻薄一些想,这种可惜的悲悯甚至多余,看看他那副志得意满的样子。木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