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二则:细读《花样年华》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0月20日13:41 南方网
张曼玉的手
在回家的车里,梁朝伟试探着去捉张曼玉的手。对方的手几乎刚刚碰到,“她”立刻敏感地轻轻抬起,然后迅即逃离。
那只同时怀着亲密接触的渴望和隐秘难言的罪恶感的手,像达芙尼一样宿命地逃离。因着女主人的决心(“我们不会像他们一样”),在猛然的惊吓中(当张曼玉在梁朝伟屋中一起写小说的时候,突然房东们喧然回家),“她”紧抓着旗袍的裙角;打电话给那个说不清是朋友还是情人的同病相怜者时,“她”满怀心事地留恋着已经放下的话筒;而当设想中的离别中,要离去的梁朝伟握住了“她”,然后告别。“她”犹疑不决地挽留了一下,又松开,伸出去,又收回,空着,轻放在另一只手上,向上攀援,怀着痛苦一路掐着手臂……
然后,终于,与那个男人的抚慰的手相握了。两个人拥抱了。在哭泣之中。
在车里,哀伤的女人说了:“今天晚上我不想回家。”梁朝伟的手握过来,“她”顺从地交给了“他”,带着对分离结局的驯顺,回握住了“他”。
那是哀伤而美好的往事了。“她”最后是以一个缅怀者的姿态出现的。1963年,新加坡。梁朝伟在这里。“她”走入镜头,扶在楼梯栏杆的高光处,停留了一阵儿,抹过去,走了。又出现在一张床上,“她”流连地抚过席子,仿佛体贴和深吸着这里熟悉的气息。这是梁朝伟的房间,而来到这里的人不是那个精灵般的王菲,而是1963年的张曼玉。她寻找而来,却犹豫了。“她”则留恋着触摸着,怀着模糊的热情,最后,“她”伸向那双绣花拖鞋。
梁朝伟带着灼人的秘密去吴哥窟诉说,他的诉说便像那青草一样在阳光中长了出来。张曼玉怀着隐忍的热情离开了她热望到达的地方,而那双消瘦的手泄露了她全部的心事。
张曼玉!看完《花样年华》,我的脑子里就冒出这么三个字和一个标点符号。一些世俗的想法又接二连三地冒了出来。为什么是梁朝伟最终得到了影帝,而不是张曼玉去做影后?在这个电影里,张曼玉的表演太精彩了,梁朝伟几乎要相形见绌了————我是说几乎,他没有,他也很精彩。但张曼玉!
去隔壁面对偷情的先生的情人时那眼圈快要红了仍强带着微笑的面孔;房东含沙射影之后,在灯光下一转身那张委屈怜人得莫可名状的面孔;年华逝去重返故地望着窗外感怀顿起又要强忍悲伤的面孔……张曼玉的可圈可点之处太多了。如果在这部电影里可以加上批注的话,我真想在每个张曼玉出现的地方都加上“精彩”、“妙”、“伟大”之类愚蠢天真得不知所云的字眼。又或者,干脆把这部电影就作为中国女演员的必修课。怎么去演一个女人呢?照着《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样儿学就是了!一个女人的体贴、幸福、婉约、寂寥、愁怨、委屈、惆怅、怀念,甚至轻佻的怀春、娇媚的自恃,全都有了。
而且不仅仅是那张美丽的面孔在表演,张曼玉浑身都在演戏,尤其那双纤长而骨感的手,像一个消瘦的优伶,来到昏暗舞台中央的灯光下,女主人的心事就这样完全泄露了。《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手出场之多,之引人注目,仿佛就是电影的第二女主角。
它,不,“她”最早是这样出场的。张曼玉准备去机场接先生,与未露面的周夫人简单地点头问候,然后匆匆下楼。“她”轻快地出场了,在楼梯旁的墙壁上轻轻一按,旋即退场,只来得及感觉到那戴着结婚戒指的手指经过细心修饰。
经过简单的亮相,接着就有慢镜头的特写,这次“她”拿着一盒烟,温婉动人。这是最初时候的温润,陪着先生打麻将。后面张曼玉说过,我以为只要自己做好就行了。现在就是一个“做好”的妻子,怀着对婚姻生活的诚意一厢情愿地努力着。
不过,也有耐不住寂寞的时光。张曼玉到隔壁借报纸,结果开门的是梁朝伟。梁找报纸时,张曼玉的手指在门铃处无意识地划着。注意前面梁没开门时,按门铃的“她”是平静的。小小的一点改变,无意中泄露了主人心绪的微波。
如果生活一直这样缓缓流过,是不是就是这个努力“做好”的女人一生所愿呢?可是,她真的没想到,原来只是一个人“做好”是不够的。“她”再次占据整个银幕中心位置的时候,是拎着一只饭盒,仿佛那饭盒很沉重,“她”失去了前面我们所看到的活力,在扶墙上楼的时候,那一按也显得疲惫迟滞。这时的“她”不是在光线中,而是心事重重地隐藏在黑暗之中。凭着敏感与直觉,她发现了;承受着悲伤与沉郁,她隐忍着。
在昏暗的哀伤中,她寻找到惺惺相惜的人。他们约会了,其实不是为了证实他们早已发现的事实,而是互相寻找一种同情,甚至同谋的报复。所以当梁朝伟抓住她的手时,“她”怀着报复的心理停在了那里,没有抵抗。然而,主人终究还是走开了,说道:“我先生是不会这么说的。”(梁在此前说,“今晚别回去了。”)路边,这阴冷的夜色令人难以温暖和理直气壮,所以,“她”下意识地轻扒在那窄窄的窗沿,因为一种莫名的负罪感轻划着,两只手互相扣着,却又不那么坚决。也许,或者,难道,不可以理直气壮地放纵———报复一回吗?两个人重新演习了刚才的情境,该张曼玉说,今晚别回去了。她放纵着自己的情欲,她想自己是在报复。可是,也许报复只是一种放纵的借口?或者“她”看到,面前的这个男人的领带同那根系在先生衬衣上的一模一样,又或者“她”知道这只是一次虚拟,“她”忽然变得轻佻动人,甚至有点儿泼辣,伸出食指,挑逗着这个不是先生的男人的领带。但,又是什么令“她”立刻收回了,女主人撤退了,她说不出啊。仍然是退回那个窄窄的窗沿,“她”继续怀着困扰划拉着窗沿。(《南方周末》钭江明)
偷不如偷不着
用这么一个题目来写《花样年华》给我的刺激,你不觉得亵渎神圣吗?
毕竟,王家卫的电影,张曼玉从《青蛇》开始直到后来的好几个角色,是我的至爱。不过,你想过没有———观众玩味一部电影,如同王家卫玩味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张曼玉投入一个角色,同是一种类似抚摸的行为。抚摸细节,陶醉其中的感受,你一边抚摸,一边怀旧,这就是《花样年华》了。
前两天在广州沙面的酒吧里跟朋友们聊起这部片子,座中一位雅青说这片子不好看,太闷了,从头到尾没有高潮。今天的雅青不喜欢《花样年华》我倒是很理解的,他们太年轻。60年代,他们的爹妈还未结婚呢!所以他们无法进入王家卫这个唯美到死的怀旧世界。
其实这回让我惊叹的,不仅仅是王家卫的电影语言,还有王家卫对早已逝去的人情世故的把握。中国男人以前流行一句俗话:“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前人的审美深藏在颓废之中,偷不如偷不着,今天没几个雅青闪青会认同这句话,他们不懂。
梁朝伟和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始终处在临界状态,没有接吻,没有床戏,他们老说一句:“我们跟他们不一样。”想来当年世风日下,所以他们必须跟俗人保持距离,不然他们就完了;他们必须压抑住彼此渴望的激情,不然他们也完了。真是难以相信,自持竟能使阴暗脆弱的人生呈现如此丰腴的意义。
如同西方人读不懂《红楼梦》一样,生于7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人恐怕也看不懂《花样年华》。不过不要紧,王家卫懂就行。你看他把这对男女的临界状态处理得多么惶惶然美艳:梁朝伟缩手缩脚,张曼玉欲说还休,来来回回就差点火了。那将是怎样的一场大火呢?可是你从头到尾只看见湿漉漉的背景和眼神,倩影摇曳,秋波流转,纤指轻触,引而不发,简直是太诱惑了呵!
有人数过这部戏演下来张曼玉换了28件旗袍,那高高的硬领子,像盔甲一样护着她。我一直搞不懂日本人和中国人同是东方人,为什么旗袍的领子就这么高这么硬,而和服的领子却故意露出颈后一大截?看《花样年华》的时候我总算明白了,吃不着的天鹅它还是天鹅,而吃下去的,无论什么都已成粪土了。
朋友喜欢结尾时梁朝伟跑到吴哥窟对着墙洞絮叨,我不喜欢,那样就太像一个文青了,多余的。(《南方周末》黄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