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周润发、章子怡、杨紫琼、张震主演的《卧虎藏龙》一直备受瞩目,如今这部电影终于和北京的观众见面了。这是一部热闹好看的影片,但如果以苛责的眼光来看,我们对导演李安并非那么满意。
作为一位国际级的华人导演,李安的名字对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李安的新片《卧虎藏龙》将于25日开始在北京公映,遗憾的是,李安的影片第一次进入内地的影院,放映的却是一部并不能代表他风格的作品。
李安生于台湾、学成于纽约大学电影系,毕业后的李安在投靠好莱坞无望的情况下回到台湾,闭门编剧6年,才迎来他的导演生涯,终于以纯中国题材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等反映东方人伦的影片,博得了国际声誉。一向善于招安的好莱坞嗅出了这位儒雅东方导演的潜质,向他敞开了好莱坞的大门。善于审时度势的李安没有拒绝这种诱惑,良好的英语基础使他有别于其他说中文的同级别导演。经过《理智与情感》的挣扎、《冰风暴》的洗礼,李安在好莱坞的初试卷上获得了一个高分。这时,依仗着好莱坞大制片公司的李安回来了,在古装武侠片江河日下的今天,以拍文戏见长的李安开始重整武侠片的野心,《卧虎藏龙》由此诞生,李安给这部改编自传统武侠小说的电影绣上了“意境”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意符号,以此来标明影片的格调与质地,但是《卧虎藏龙》显然没有达到将意境与武侠有机结合的境界。在视觉奇观的背后,商业规则吞噬了个人风格,利润动机取代了人文关怀,与其说这是李安在向侠义片致敬,不如说这是对好莱坞大制片制作的妥协。哥伦比亚三星公司作为《卧虎藏龙》的投资者,以几百万美金的低廉投入,收购了李安的想象和创造,也企图收购中国武侠片的传统。这不免令人怀念武侠片的黄金时代,怀念那些耳熟能详的影片,如徐克的《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等。
在犹如战场的拍片场,我们时常看见独自冥想的李安,用沉默和公允的谦卑,过滤了这个世界的喧嚣,他是自我怀疑的落魄主角,也是内在矛盾的文化行者。随着《卧虎藏龙》在华语地区的上映,李安再度成为华人文化圈的焦点人物,这时人们关注的中心似乎已不再是作为电影作者的李安本人,而是这位儒雅的华裔导演如何转变为好莱坞的商业英雄。或许李安还将为世界创造更加标准化的江湖,如同他曾经创造了世界化的《理智与情感》一样,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无从选择的困境,一切的一切,也许并非李安个人的过错。(阿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