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藏龙》:看着不如听的好(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0月30日15:20 生活时报
一阵纷纷扬扬的炒作之后,《卧虎藏龙》在众所瞩目中上演。看完之后感觉还是“吆喝”得多了些,与李安以往游刃有余地用电影语言来处理东西方的情感与伦理的电影相比,《卧虎藏龙》未免有些单薄和乏味。
李安的电影有年轻观众,也有老年观众;有中国观众,还有外国观众,因为他的电影几乎都是关于不同年龄的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冲突。你可以认为这是李安自身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因为李安在台湾长大,在美国接受电影文化教育;至于他在台湾的教育则是在与父亲的冲突中完成的,父亲是他就读学校的校长,始终反对李安从事娱乐业,因为当时娱乐在台湾人眼里是低人一等的行当。
李安很强调电影中的“戏剧性”,认为“戏剧性能检验人性”。要在李安的电影中寻找这种“人性”是太容易了,这也正是他藉以煽情的火种。熟谙烹调的李安对控制火候一定得心应手,他将火势控制得恰到好处、不温不火。于是,在镜头与镜头的剪辑、场面与场面的调度中,李安表现出了大师的气度,该收敛处,绝不恣肆张扬,隐忍的平缓节奏中却包裹着几欲喷薄而出的激情。
从剧本上看,李安作品的剧本都非常扎实。《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均出自李安之手,也是李安对中国人情感的独到心得。最新的武打片《卧虎藏龙》原就说是早期武侠小说,无论故事还是人物都有很强硬、很简单化的问题。改编后也看不出有多大提升。李安以一贯的手法,通过发哥与杨紫琼扮演的一对武当前辈与章子怡和张震扮演的小龙小虎的交手和冲突,反映出两代大侠的不同道义观,但他对细腻情感的把握在剧中得不到完全的体现。被传媒爆炒的《卧虎藏龙》令人疑惑:该片的音乐元素搀杂了非洲鼓、京戏锣、新疆乐器和新疆民歌(《阿瓦尔古丽》),还有“世界音乐”等等;角色的设计糅合了西部片(罗小虎)、武打片(李慕白、俞秀莲)、言情片(小龙女的现代女性风格)等多种类型片的角色原型,结果,本来具有多元文化底蕴的李安却端出一个“世界文化”的夹生饭。
有人评价《卧虎藏龙》如同李安的“鸡肋”。其实,电影本身就是娱乐,而这种娱乐与导演艺术追求之间的矛盾,想来深谙中国文化的李安是能轻松化解的,就像发哥在《卧虎藏龙》中对武术道教般的“感悟”:你握紧拳头,什么都没得到;伸开拳头,却得到了世界。本报记者舒晋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