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评:给春节晚会三个“锦囊妙计”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1月03日09:39 每日新报
越来越走下坡路的春节晚会办到今天,有人评论说已经成了病入膏肓的植物人,活不了也死不成--这句话也许不免有些尖刻,但是作为一个能起到警醒作用的信号,对总导演们来说,还是“良药苦口利于病”的。既然有了病症,就不应该讳疾忌医,而应该早些对症下药才是,这里有三个“锦囊妙计”,也许能起到起死回生之效。
“锦囊”一:向“电视湘军”取经
如果将刚刚落幕的首届金鹰电视节与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联系起来,引发的话题无疑是耐人寻味的。其实,春节晚会的导演们应该感到庆幸才对:如果金鹰电视节早8个月办或晚4个月办,那春节晚会的观众无疑会“流失”许多,而金鹰节的新颖、火爆也将抢走春节晚会许多风头。有道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这个意义上,春节晚会真应该向金鹰节学习学习,而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大牌导演们,也应该虚心向小弟弟“电视湘军”讨教讨教--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比如学习“电视湘军”的“敢为天下先”和“异想天开”,学习其大手笔、大气势,学习其构思的新颖,手法的灵活,以及善于造势、善于借势的技巧,更要学习其舍我其谁的心气儿和踏踏实实的干劲儿。一个电视金鹰节实在给春节晚会总导演们上了深刻而生动的一课:看看那些打着伞、穿着雨衣、流连在现场的观众吧,春节晚会的导演们请扪心自问,如果您执导的晚会搬到演播厅外边,如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雪,这台晚会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住观众的脚步?当然,学习金鹰节也不能全部“拿来”,慢待记者以及该透明的地方不透明等毛病就应该避免。不过,在封锁消息、防范记者方面,央视春节晚会倒似乎是颇有心得,这方面就不必去取经了。
“锦囊”二:向兄弟电视台求援
向兄弟电视台求援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毕竟,春节晚会是全国人民的除夕大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什么不好?只要节目真正出了彩儿,只要真正让老百姓满意,多往兄弟电视台走动走动、多攀两门亲戚不好吗?别拿着央视大牌导演的架子,担心脸上挂不住,没准儿到了省市电视台之后,人家还觉得你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呢!也许你看中了他们的王牌节目,他们还觉得你慧眼识珠、堪称伯乐呢!你管他创意、内容是谁的,管他那智慧的脑袋挂在哪家电视台名下,只要节目好、适合你,只要这个人对春节晚会确实有用,你就把它(他)拿来、挖来!全国那么多省级台、市级台、有线台,每个台出一个拿手节目、一个好点子、好创意,加起来也足以让人眼花缭乱。我就不信,仔细挑一挑选一选,这里边就找不出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翻检出一些“原材料”来加工也成啊!比如河北台有个叫“超级宝宝秀”的节目,办得就挺有特色,观众群早已超出了河北省的地界,这个节目如果经行家高手悉心改造,拿到春节晚会上不会比“少儿架子鼓”效果差,因为全国有那么多儿童,更有那么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想想看,这可供开发的观众空间有多大!如果一个节目培养营造并紧紧抓住一个观众群,春节晚会一连串节目下来,被吸引的观众会有多少?只要有了观众真正感兴趣的节目,瞄准了观众的兴奋点,恐怕你撵他他都不会走。
“锦囊”三:到民间“寻宝”
包括2001年春节晚会在内的近两届春节晚会主创班子,面向全国大范围征集作品,这的确是明智之举。但是窃以为这工作做得还不够,作为促使春节晚会在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之间游移不定的一个砝码,民间艺术的实力不容小看。因此,春节晚会不能只是“等买卖上门”,还要像货郎一样“送货下乡”、“上门收购”,一个猛子扎到民间去,放平视角、放平心态采撷民间艺术的瑰宝。
建议春节晚会的主创人员在晚会筹备前期多到各地走走,多听取一些普通观众的意见,注意,千万别再搞成专家座谈,别搞成一个哼哼哈哈、口是心非的过场,那样的话,基层的声音就变得模糊了--其实,老百姓的话最朴素,尽管他们不会玩弄一些时髦的辞藻,尽管他们不会讲一大堆“形而上”的理论,甚至他们连收视率是什么也说不上来,但他们最知道自己喜欢看什么,因为他们才是托起春节晚会的人。春节晚会主创人员如果能多听听他们的话,再执导起节目来,心里就会多一分底气,脚下就会多一条根。新报特约记者鲁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