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群中国商贸城见闻
蒙城不愧是一代先哲庄周的故里,处处洋溢出厚重的文化和为人宽容的气息,即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本生意人,出口便是一番朴素、实在却不乏思辨、睿智的话语。
在牛群中国商贸城,经营户们向我们讲述了对它的一份情感、关切和对牛群副县
长的敬意和谢意。
也许从牛群2000年12月29日在蒙城的就职演说中的话可以看出他当初的意气风发和殷殷深情:“我是笑的使者;我要想方设法,让人们因富裕和发展而笑,让人们因轻松和幽默而笑。”不过这个初衷显然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宽容持重的蒙城人民万万没有想到,他们这位慈爱布满每个细胞的牛副县长却被近一个时期以来在某些网站和媒体上传播的流言蜚语砸得伤痕累累,蒙城人民的心也被伤得淌血:牛副县长所拥有的扶危济困的爱心和传统美德怎么这么不被理解啊!一位蒙城的文化人从心底里痛呼:人们呵,珍惜这份美德吧!不过这位文化人却直言不向牛群学习,因为作为蒙城人,自己的宽容还无法达到原谅这些流言蜚语的境界。另一位已到蒙城洽谈投资的南方商人则尖锐地指出:牛群所受到的流言伤害将会影响到他对于爱心的理解,因此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要考虑取消原有的爱心计划和行动。
任何个人都无权要求别人都像牛一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都无权苛求别人像牛群一样受到伤害依然爱心不改;甚至无权拷问社会公德何在、媒体良知何在?商贸城的商户们只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诉说他们对牛副县长的理解、支持和感激。
在商贸城,记者亲眼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叫陈爱琴的63岁商户,看到牛群出现在商贸城时,蹒跚着过来心疼地说:“牛县长,确实老了!你都是为我们操心操的呀!你要多保重。”说完这话,老人已是泪眼婆娑。
在共和国的干部中,牛群是一位“品牌县长”,他用名人的身份和党员的责任心,用一片真情厚爱,承担着为蒙城县招商引资、造福人民的重任。由于牛群的原因,浙江客商陈金达和他的伙伴携巨资来到蒙城,于2001年7月28日拉开了投资兴建“牛群中国商贸城”的序幕,一期工程投资2亿元次年4月28日正式投入使用,占地398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是皖北地区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此商贸城的建立,无疑是一件大事,吸引了1029户商户入驻,日成交额达80万元以上,其红火的势头曾经一度成为佳话。目前,二期工程已完成商品房的开发建设以及市场的规划,不久将正式开业,它将成为皖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商业流通平台。
由于牛群是名人,因此他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名人”=“完人”是一些人眼中的恒定等式,牛名人做的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谁让这资是他引的呢,谁让这商是他招的呢?!商贸城成了一道耀眼的光环。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在种种原因的使然下,商贸城最初的光环受到了挑战,个别媒体不问经济规律的作用,不看种种的原因,认定这个商贸城姓“牛”,是牛名人“敛财”的工具,天哪,他还在此有两栋楼呢!
还是看看庄周故里睿智的人民是怎么看待此事的吧:
一位姓陈的商户:我是下岗职工,刚一下岗就买下了商贸城的一间房。最初,商贸城里有许多下岗职工开的店,刚开张的时候,虽然没有经验,资金也不是很足,但由于市场红火,感觉是不错的。大概有一年半的时间,谁曾想,去年蒙城遭遇水灾,农村里的许多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有新下岗的,购买力下降;交通也不是很方便,周边市县来此不太方便;也不是旅游胜地,外地人来的少;老街还有一部分商户,市场太分散。我觉得这就像两口子过日子,你们俩一生气就怨媒人,那谁还敢做媒呀。哎,牛县长一个外地人,费劲给老百姓办实事,却惹了一身晦气,人家图啥呀。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牛县长是个好人。
一位姓赵的商户:我下岗10多年了,以前在别处经营小百货,还可以。商贸城一开,我就来了,现在做文化体育用品。我看中的是商贸城前三年不收我们的税费,我选择了主路上的门面,虽然房租高点,但来的人多。我的感受是在商贸城做利大于弊。
一位姓高的商户:牛群来了以后对我们造福不少。商贸城头年,我投资了5万元,目前已投资了20万,我的生意现在已起来,现已3年了,如果不行,我也不会不断地投资扩大,我这是自己买下的两间。头年批发我一个客户也没有,靠零售,后来有了十几个,现在发展到四五十个了。做生意没有稳定性不行,比如,我的电饭锅,别人可能担心商贸城关门,没人维修。牛群来到蒙城挺费劲,出力不讨好,依我看他对蒙城贡献不小。人在社会上不可能让所有人说他好,能有80%以上就不错了。
牛群为蒙城人民做的好事、实事太多了,太大了,蒙城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商贸城的一家小店甚至起店名为“牛群快餐店”,经营者说“牛群给我们带来生意兴隆”。“牛群”就这样在无意中还为蒙城人民致富添笔加划。身为蒙城人,便能感受到牛群的好,便记挂着牛群的好。在采访中,蒙城人念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人家牛群一个外乡人……,云云。言之凿凿,情之切切。可是,还有一些“外乡人”并不能体会这一点,将商贸城归类于牛群的“敛财”之所,这便引起了投资者陈金达对此事真相的说明:
“商贸城的(部分)房子捐给五子牛特教学校,价值100万多一点,媒体上讲这个捐赠是给牛群个人的,还是给五子牛特教学校的,这和牛群根本没有关系。”(引自胡卫国著《咱们的牛县长》)
作为投资者,陈金达没有理会个别媒体对商贸城的贬损和片面之词,他以一个优秀商人的眼光,敏锐捕捉到蒙城所暗藏的商机,毅然向着商贸城投出了第二笔资金,向人们讲述了一个直白而朴素的经商之道:如果商贸城没有商机,谁会投出第二笔资金?
比起3年半以前初到蒙城,一直致力为蒙城招商引资的牛群,在谈起“商贸城风波”时说:优秀的商人能够看到一个地域的人才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畅通流。对经商的理解牛群不是始于此,却精于此,几年来为蒙城招商引资的历练,让牛群知道了站在高处、站在蒙城人民的立场上看“商机”论“经营”,虽然他不是个商人,而说到底是一位艺术家。
今天,和其他几件风波之事一起,在经过县政府认真的审计之后,“商贸城风波”终于真相大白,初秋的风冷冷地带走了一切不实之词,将一片爽朗乐呵呵地还给了商贸城。组织上的信任,人民的支持,给了牛群新的力量。
成绩与失误:客观地评价牛群
——蒙城县政协副主席毛守千一席谈
在蒙城,本报记者还采访了蒙城县政协副主席毛守千。这是一位老干部,作为县里的一名领导者,基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基于对118万蒙城人民的责任心,基于对牛群这几年共事的了解,当一些流言蜚语在全国传播的时候,他拍案而起,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骨。在蒙城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对“牛群风波”事件对策的关键时刻,毛守千将他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地提了出来。以下是他写给县委县政府的一封信:
县委、县政府:近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媒体上关于牛群的报道新闻可谓是铺天盖地,搞得人们真假不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牛群的声誉和蒙城的对外形象、招商引资成果的巩固、今后蒙城对外招商的品牌和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我至今仍认为:舆论的监督是我们民主社会的一大进步,有些东西只靠行政监督、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解决不了的东西,往往在舆论的监督中能够得以有效解决。因此,我们不能说舆论的监督有什么不好。但具体到牛群、蒙城这样一个特定的事情上,有些文人仅靠走马观花、道听途说的收集一点东西,就去发表“长篇”大论,我觉得似有不负责任之嫌。这些年,对牛群的为人、牛群的长处、牛群的工作、牛群的政绩、牛群的贡献,只有我们蒙城县的县委、政府和全县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当前,不管外界怎么个“说三道四”,但蒙城的绝大多数老百姓仍认为:“牛群是个好人!”“牛群是个善人!”“牛群是个无私的人!”“牛群是个值得人们信赖的好官!” 牛群有没有缺点?牛群有没有不足?牛群有没有失误?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他的一些缺点,他的一些不足,他的一些失误,是经验问题?还是人品问题?现在,有些人把他说成是人品问题,对此,我是不能赞成的。若如此去认识,去对待,何人还愿去做好事、去做善事?何人还愿为了人民去敢干事、干好事?何人还愿意拿个人的“名声”去开“玩笑”?那不就会在当今的社会产生出一批又一批的“明哲保身”的官员了吗?我同时认为,“诽谤”、“压力”,看似是一把“刀子”,它可以“无形”的把人“杀”死,但这只是对一个懦夫如此。对一个坚强者来说,“它”却可以成为一剂“营养品”,使坚强者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牛群应该是、也正是这样一个坚强的人。有人问:“牛群为何不出来说话?”要我说,此时的牛群出来说什么话都是不妥的、无力的,倒是我们的县委、委政府和了解、熟悉牛群的老百姓应该出来说话。只可惜,网上牛群的消息不断,评牛群的言论不断,可就是不见有蒙城的什么人在网上发表哪怕是一篇很小的、很短的公正看待牛群的东西,这实在让人遗憾!为此,我的意见和建议是:尽快在资产评估和一些事实真象了解清楚的基础上,公正的、求实的将牛群来蒙城后所作的工作做一个介绍,以向社会证实:蒙城人是有良心的、蒙城的县委、县政府和118万人民是非常值得信赖的,和这样的一个地方政府的民众打交道、做生意搞投资,是最佳的选择。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仅供县领导们参考。
一位老干部
2004年7月29日
在毛守千的心目中,牛群是个坚强的人。他真诚地对记者说,牛群虽然受到了流言的伤害,但他依然如故地坚信自己的正确性,今天上午的讲话(指特校移交仪式上的讲话——编者注),那三个排比句,就充分反映了他意志的坚定性。好多蒙城的老百姓现在说的一句话是,不知道牛县长现在是怎么想,有一些人是想让牛群败走蒙城,离开蒙城。那就证实了牛群在蒙城的败笔,越在这种情况下,牛群就更应该硬着头皮留下来,本来该走也不能走了。现在,痛定思痛,我觉得牛群失去的太多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官也没得到什么官,名也没得到什么名,反而名声受到了伤害,这些年没一分钱的利。就是他的单位娘家给他一直发着工资,这是给他的安慰。他得到的是一些人的不理解,得到的是一些人的非议,得到了一些人的中伤,还得到啥呢?啥也没有。经过了这次蒙城政府的审计,清清白白,没贪没占。通过这些所想所看,我觉得牛群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在与记者深谈中,毛守千谈到了对牛群的客观评价问题: 当然,牛群有他的失误,也有他的弱点,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有时候牛群同志把话说得太满,这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工作上我没这个感觉,就是在他后期:“蒙城不富我不走”,蒙城什么才叫富?蒙城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富?话讲得太满了,把自己整得没路,没退路了。如果说你现在走了,当初你为啥那样说?现在又为啥这样做,解释不清,你能说蒙城这块土地不好?我觉得这是他的一个失误,他应该做一个光干不说的好干部。
第二,是他不懂为官之道,为官是门艺术,是门科学,不能单凭热情办事,我觉得这些年牛群同志,特别是后期,外出的多了,和蒙城的老百姓接触的少了,所以,出现了这些非议以后,很多人不了解真相,究竟是怎么回事?说不清了。所以我觉得这个为官之道在他身上缺乏,因为不大懂得为官的协调把握、民主集中、调查研究、科学决断。我这里说的为官之道,不是贬意词,是正面的为官的科学性。
第三,是用人不当,特别是在经济工作中,像那个水厂的事情。光凭热情不行,对市场调查、分析、论证不足,不能今天你当厂长,明天不行了他当厂长,换了好多人,这搞得不好。咱不能要求牛群十全十美,这样的人没有,毛主席还得三七看呢。但我觉得牛群能在当今的社会上做到这份上已经不容易了,太难了。确实我对牛群太佩服了。特校的聋哑学生王灿就给牛校长写过一封信,这是她对牛校长信任。
对于牛群在蒙城这几年的所作所为,毛守千精辟地总结出“四点看牛群”:
一,从牛群同志三年多来的个人经济收入的损失看牛群同志的奉献精神。牛群到了这个地方工资不要,每天就是为干活;二,从牛群同志扶贫济困,心系民众的行动看牛群同志的爱民精神。牛群来蒙城的第一个春节是在老百姓家过的,和老百姓一起包饺子吃。老百姓给他写了一封信,讲到了一点困难,他连夜驾车到百姓家里去家访,弄到半夜才回来。我们有多少干部能这样干?视群众的呼声如自己的事情,疲惫带病坚持去干。那么,集中到牛群身上是什么?那就是:看到那些困难孩子的事情就流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呵,体现了牛群同志以民为本的思想;三,从牛群同志马不停蹄,疲于奔命,忙碌于蒙城经济发展的足迹看牛群同志的黄牛精神。他来到蒙城后从来没有在家过个完整的春节,只要县委县政府找他有任务,需要他出面招商引资,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要去。例如,有一次,梁茂副县长准备和牛群一起到一个企业招商谈判,但突然家里来电说岳母病危,牛县长说不能去了。梁县长就急了:已跟人家说好了牛群去,你打的是名人旗号,牛群若不去,让人家大失所望,人家会说你出尔反尔,还以为蒙城县政府是个骗子。梁县长怕事情谈不下来就与牛群说了这个困难,牛群也很着急,就给夫人去电话:你先回去招呼,我有要紧工作,处理完了就回去。牛群硬是放下了家里的事,去南方了。这事感动得那家企业的老总都流眼泪了。牛群为了蒙城的经济发展还招商引资办起了一个牛群中国商贸城,结果一些人急于求成,说商贸城生意不景气,白搞了,实际上一个市场的培育得3到5年,不可能一办起来就火得不得了。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如果商贸城不行,投资商怎么会搞第二期工程,人家商家又不是傻瓜。不可能立刻达到义乌商茂城那么好,人家发展了多少年。用老百姓的话讲,牛群真的是在蒙城玩命了;四,从牛群同志的思想解放,敢为人先,并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和受到的委曲看牛群同志的宽阔胸怀。牛群同志从演艺界跳出来,到基层去深入实际,体验生活,挂职锻炼,这是思想解放的表现,这是敢为人先。结果呢?在演艺界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也使一些演艺界人不理解。牛群从经济上、政治上,家庭等各个方面能没有压力?老婆、孩子就没有想不通的吗?他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可以说为了到蒙城,他失去了一些朋友,淡薄了一些家庭的情感,失去了一些利益。(人民摄影报社记者 霍玮 陈淑萍 尹玉平)
本文由《人民摄影》报社独家采访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