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您光给我们说了一点事,是吧,这个团不成了,我当团长,然后带出来,带出来我们还获奖,我写了那么多作品,这都是您干的事,我问您的是,您鉴定聪明的条件是什么?
赵德平:我就
朱军:您带出来是您干的事,是您干的事
赵德平:对
朱军:您觉得你聪明,是您当时就看到了,你就能把这个团带出去?
赵德平:那不是,是坎坎坷坷走过来的,遇到好多事情,就用我的聪明和智慧我解决了。
朱军:比如说遇到什么事您解决了?
赵德平:比如说我们刚刚,我接触这个团的时候,我们团就是一块荒地,县里边就给了500块钱,而且剧团已经都解散了,我又重新整理起来的,团起来以后,大家也没处住,吃饭也没处吃去,非常苦,而且好多人也不愿意干这个领丁。有很多的工作都需要我去做,特别是那会儿我们那个剧团的县里边,人家外边管我团叫什么呢?叫要饭团,根本吃不上饭,就是说跟县里要点钱去,到农村演出就真跟讨饭一样,收那么点钱,非常困难。所以这个情况,我当那个团长,我认为我怎么弄,我想首先这一点,我们得走一条道路,什么道路?发扬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是什么,第一,我能写作,我能拿笔,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都已经发表了,或者获奖了,虽然说没有大的作品。这样能够我们演一些,我们自己创作的,创演的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和人民群众贴得非常近的,这样的文艺节目,发扬我们的长处。再有一点,我们一直没有离开基层,没有离开人民群众,我们有人民大众的感情,知道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这样我就认为是,我要写出来东西,保证观众能够上座,有人看,我能够获得两个效益,一个社会效益,一个经济效益。
赵德平:所以当时没有钱,怎么办?我先说当时的困难,我们没有房子,最后县里就给了500块钱,当时我想就得自己动手,然后我们首先说解决砖的问题,当时那个砖很便宜不像现在这么贵,但是那也没有钱,我们就跟窑地里边,我找到窑地那个负责人,我说的我们演员自己上里边去出砖,我们把那砖上背出来然后运走,不用你们,这样就能便宜。我找到交通局,我们县里边有一个马路,两个是一棵大树,应该长得很成才了,后来他们说已经要放它了,后来我找到他们,我说这样我们盖房,你们都支持支持我们,这剧团现在白手起家,我们的演员负责把中间那杈子摘,你没用的杈子,我们摘下来我们用。
朱军:做房梁用
赵德平:做房梁用,这样就不影响你们这主干,而且不用你们再找人弄了,他们也非常愿意,这样我就组织了我们的演员,出去练功、排练的时候,我们就每天就放了30棵树,分30棵树。记得有一次,我们的一个演员,就是姓吴的小吴,他爬到上头砍那个树,拿着斧子砍那个树的时候,一下子砍到,正砍到手腕子上,这个血就出来了,而且他正在树上呢,还不能够放下,还不能捂着这块,我正在底下呢,我说你赶紧下来,这时候这孩子就抱着,下来以后,就抱着这手,我看着哪儿都是血,我特别心疼。后来我赶紧到医院去了。到医院去了以后,把这个手包扎完了回来以后,我说你赶紧休息吧,他说的我上不了这棵树了,然后我回去,当时要建筑房嘛,要拌灰呢,他说我使一只手,我塞那个灰得了。
赵德平:就可见我们那么困难,但是呢,我们有种精神,就是一定要把团建起来,一定要老百姓,我们本县的老百姓看到,我们用自己的力量,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道路来,没有房子我们建房子,没有戏我们拍戏,所以这是,这说的是我们在这个,当时那个困难。还有一个就是没有工资,演出当时根本没有人看,也没有什么节目,当时我就想,我说一定是咱们没有作品。在这之前,我写了一个戏叫《嫁不出去的姑娘》,那个戏写完了以后,其实当时反响也不是太大。参加了一次市里的这一次比赛,参加完也就完了。但是我们并没有灰心,我说这个戏是咱们,可以说是我的第一部大戏,也是咱们团的第一部自己创作的戏,咱们一定要把它磨炼好了,然后我们白天,也就是2/3的时间排戏,1/3的时间盖房,那都是我们自己盖,没找木匠,都是我们自己,我们盖了30间房子。然后我们排戏,就排我这《嫁不出去的姑娘》,加工复拍。大家吃不上饭,那会儿不卖我们粮食,我们也不是国家在(编审),他不卖粮食,我们就背粮上班的就是。怎么办呢,都从家里自己带来,带来粮食我们到这完了以后换去,换成面。这个买菜没有钱,就是吃那个白菜汤。这个我记得非常清楚,有一天晚上,我们排戏,这个戏要连排了,有两
赵德平:吃完了,我说那怎么办?我从我们家给弄点去,他说不用了,我们就给匀点吧。这样大家吃的饭,就从自己的碗里边给他俩,这俩孩子哭着吃那个饭,然后晚上我们就进行这个(哽咽,掌声)。我给大家鼓劲,我说咱们咬咬牙,要成功就得吃苦。我说咱们今天能坐在一起这是缘分,好在咱们坐在一起,只要大家心齐,就有这个力量,所以我们每天晚上,12点以前没睡过觉,白天还在干活,干了那么长时间活。这样我们利用两个多月,到三个月的时间,我们把这个戏复拍了,当然还有很多插曲。一下子我们这戏参加了年底河北的这个戏剧表演,我们《嫁不出去的姑娘》这个戏拿了所有的奖项。第二年春节被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一个戏在北京长安大剧院等演了33天,那个反响非常大,演到第七天,是第八天的时候,谢天导演,电影谢天导演,就找到我,问我有没有人要拍电影,我说可能河北要拍,我不知他们还拍不拍?后来他说我们准备把它拍成电影。这样,我们一处《嫁不出去的姑娘》的戏,在我们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把它拍出来了,不光是获得大奖,获得了省里的奖,而且推荐到北京拍成电影。1983年,我们这个电影在全国上映。
朱军:1993年吧
赵德平:1983年,1983年还是,一下子我们这个剧团成功了,在全国也有名气了,我们就接那个信,当时是信,主要是信这个通信,主要是信。我们就接信接了一麻袋,各个届的人士都有,祝贺的,谈感想的,从此好多这个观众就是说看了这些谈感想,从此我们这剧团就走向了全国。正如一篇文章说的,大厂评剧团的一处《嫁不出去的姑娘》,剧团嫁出去了,嫁到全国去了。
朱军:他说的这个事,还不是聪明的事,他说的是艰苦,说的是创业,说的是弃而不舍,说的是坚持,但我觉得这里头透着一点聪明,他借着这事把他大厂歌舞评剧团这个创业的历史,和当时艰难告诉大家了,并且告诉了大家他们大厂歌舞评剧团获得的成功,走向全国,《嫁不出去的姑娘》嫁到全国去了,这挺聪明。(掌声)那我觉得要说您这个人聪明,有一点我觉得挺聪明的,而且我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呢?一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学生,后来到学校当老师,还教初中生,这太奇怪了这个。
赵德平:就是我聪明呗,就是我聪明。(掌声)
朱军:问这怎么回事?
赵德平:后来因为这还是在,我没有进剧团之前,我在文化馆的时候,我最早是在文化馆。
朱军:不是,你怎么能初中都没毕业呢?
赵德平:我,这要说起来就是笑话了,我上学的时候特别淘,淘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老师只要不在屋子里边,我准得搞出点动作,搞出点故事来。我在那个班级,我那个书桌挨着窗子,窗子上有一个马蜂窝,就是窗子梁上一个马蜂窝,非常大的一马蜂窝,那个马蜂常多。谁都不敢弄,老师也不让弄,谁都不敢动。那天我上晚自习呢,老师不在,我就想办法去把它捅下来。我就上外头去了,找了一个棍,没想到我把这马蜂窝捅到屋里去了,它没掉在地上
朱军:掉教室里了
赵德平:掉教室里了,满屋子都是马蜂,把所有的学生的脸都给肿起来,蜇肿起来了。哎呀,真正是捅了马蜂窝了。
朱军:这捅马蜂窝,捅马蜂窝,就这么来的。
赵德平:我们的老师后来就找我,找我罚站,不让我上课了,让我写检查,教育处主任也让我上那去检查,天天不让我上课,就是老让我惩罚我吧就是,体罚我。我也感觉到,就是过不去了,我说我不念了,总得念下来嘛,我就不念了,就跑了,跑了没敢跑到我们家去,我怕他追家里边去,就跑我姨家去了,待了十来天,后来也不找了,就从此以后就不念了。
朱军:就捅完马蜂窝你就不念书了,人找你就找不着。
赵德平:找不着了。
朱军:干脆躲起来了
赵德平:躲起来了
朱军:那后来还写剧本,还又教书?
赵德平:这个是这样,我从不念了以后,然后就是有一次就是,我们村里边就不让我当代课老师了。村里边看我,甭管那时候,在我村里我还是有文化的那会儿
朱军:就从那个中学回来以后,你到这个村里还是一个
赵德平:当了小学的代课老师,就是代课的,还是挣工分,不是挣工资,代课的老师。然后有一次我们县里搞那个画画,搞画画那个比赛,没想到我那幅画在县里面是最好,后来县里边文化馆领导就说,说这幅画这个作者是哪儿的?说是一个小学的代课老师,这样子就把我调到文化馆了,从农村。
朱军:在文化委干什么?
赵德平:搞群艺,什么都搞
朱军:群众文化
赵德平:群众文化就是,什么群艺,什么都搞。我到了这文化馆之后,真是给了我一个艺术发展的平台,接触了好多这方面,这个人,搞一些节目,真是,那是给了我一片天地。那个到文化馆以后,那个我不光是搞这个文艺这个演出,我还搞文艺创作。其实那会儿创作我是自发的
朱军:那个时候就开始创作
赵德平:开始创作,因为我上学的时候就喜欢文学,写点小东西。文化大革命中,我就已经发表作品了,发表了好多作品,包括《天津日报》还有哪儿的日报,我们廊坊,那会儿不是廊坊,不是什么,好几个报社发表我的,杂志发表我的,那是小东西都是。
朱军:但是总而言之,那个时候就开始了创作。
赵德平:开始创作
朱军:喜欢写了
赵德平:就喜欢写了,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