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纪念猫王逝世30周年:猫王品牌在中国未成气候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7日10:26 深圳商报
知名文化策划人江小鱼,一直都与“摇滚”关系紧密,他曾和崔健(听歌)共同发起“中国真唱运动”,对于国内纪念猫王逝世30周年的活动,江小鱼投注了相当的注意力。不过,他发现国内的纪念演出活动大都是些自发性的小型活动。“猫王产品”在国内的现状究竟如何?为此,记者于8月12日对江小鱼进行了专访。 中国“猫迷”是落寞的 《文化广场》:据你所知,国内有哪些纪念猫王的活动? 江小鱼:有一本传记上市,还有一些自发的小型纪念演出活动而已。猫王的中国歌迷终究是小众的、个人的、落寞的,他并没有对中国的任何一代人的成长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还不如罗大佑(听歌)。 网上有人提议把有关猫王的纪念文章(听歌)、图书、活动、演出等,甚至还有关于猫王的网站、博客等等一切纪念或准纪念网络信息汇总,然后由所有猫王歌迷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撰写、补充,这算是令人欣慰的消息。 已故台湾导演杨德昌非常喜欢猫王,他在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最后,描写了极度崇拜“猫王”的小猫,终于收到偶像亲笔回信的场景。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同时也是猫王经典名曲中的一句著名歌词,它也是对8月16日这一特殊日子的最恰当描述:ABrighterSummerDay。顺便提一下,8月16日也是麦当娜的生日,两个音乐巨人都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一生,一死,真是一个令人悲喜交加的巧合。 “猫王品牌”在中国未得到足够开发 《文化广场》:猫王的唱片在中国销售情况如何? 江小鱼:尽管猫王的名字人人皆知,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以及大众对摇滚乐的偏见,他的唱片在中国销售一直仅仅局限于喜欢摇滚乐的歌迷、英文爱好者和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文化感兴趣的知识分子,他在中国一直没能成为大众的音乐消费对象,远不如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和布兰妮。 《文化广场》:其他衍生产品的情况又怎样? 江小鱼:2004年11月,曾有一部音乐剧《猫王重现》在北京演出,但当时影响不大。今年7月14日,猫王的第一栋别墅开始在网上公开拍卖,也没有中国人参与。不过,国内迄今最全面的中文版《猫王传》已经引进上市,既算是对猫王逝世30周年纪念日的献礼,也弥补了国内没有一部完整猫王传记的空白。这本书出版之前,国内关于猫王的图书只有《猫王埃尔维斯口述实录》,其内容是根据猫王生前的部分访谈录音整理而成。此外,商家也开发过猫王系列的打火机、T恤、纪念CD等,较受歌迷欢迎。 不过,从整体上看,猫王品牌在中国从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一直“未形成气候”,今后也不可能有多少变化。 崔健的“明星品牌”跟猫王不同 《文化广场》:中国是否有类似于猫王的“明星品牌”? 江小鱼:准确地说,应该没有。我认为,中国类似于猫王的摇滚“明星品牌”迄今为止似乎只有崔健一人,但人们说起崔健,更多的还是文化符号,而不是把他看成“明星品牌”。我们一直欠缺让本土最伟大的,或最有潜质的艺术家在商业和艺术上均衡发展的机制。 体育界的姚明在地位和明星品牌效应上就有点类似于猫王,而且巧合的是,姚明为“赌城全明星赛”放歌演唱的曲目正是猫王的名曲《为拉斯维加斯欢呼》。 《文化广场》:对于中国的音乐人和歌迷,猫王具有怎样的意义? 江小鱼:猫王是伟大的摇滚之王,是唱片业历史上销量最大的歌手。但他对中国音乐的实质性影响其实并不大,可谓“有名无实”。用乐评人王小峰的话说,猫王在中国是“典型的熟悉的陌生人”,他的曲风和台风(听歌)也没有对中国的某支乐队产生深刻的影响。可能受《伊甸园之门》的影响,中国的摇滚乐评人大都将鲍勃·迪伦、披头士、约翰·列侬和滚石乐队挂在嘴边,而对猫王的偏爱反而是大多数歌迷的事。 最早喜欢摇滚乐的中国歌迷肯定都听过他的音乐,但这些在精神苦难中成长的愤青们,对于猫王音乐中那种欢乐、温暖的东西究竟算不算摇滚,都或多或少会感到困惑。而艰难上路的中国摇滚乐手,通常都没有正统地接受英美摇滚音乐的洗礼和技术训炼,又几乎没有和世界顶尖摇滚乐手同台献艺的机会,尽管崔健除外,但他毕竟是少数。因此,他们普遍缺乏猫王在舞台上的那种无以伦比的感染力。 不过,我们反而能在电视选秀,以及中国人唱外国歌之类的低端娱乐节目中看到猫王的身影,例如从李宇春(听歌,blog)的舞步里,就可找到当年猫王的一点蛛丝马迹,据说她曾经对着镜子狂练猫王舞步,包括后来在舞台上甩动麦克风支架的动作。最近有一个网络歌手唱的《不要再来伤害我》和猫王《Summerkisses》旋律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这又似乎属于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的范畴了,和猫王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力无关。实习生钟华生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